河南省武陟县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12-08
历史沿革
武陟历史悠久,夏朝属冀州,称覃怀。据明万历十九年《武陟志》:“武陟县,周武王牧野之师,兴兹土,故名。”
周初,称怀邑。周司寇苏忿生食邑之一。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怀邑属郑国。周贞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怀邑属魏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置怀县。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置武德县(今圪当店乡大城村),属河内郡。
汉武帝建元年间(约前140年),割温县、怀县两县地置平皋县(今温县北平皋),属河内郡。
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河内郡由怀县迁至野王(今沁阳县)。怀县、武德县属河内郡。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废武德县入修武县。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温县治所迁移至今武陟县大虹桥乡温村。
 共2张
县城鸟瞰图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皋县入州县。隋开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州县为邢邱县。隋大业元年(605年),改邢邱县为安昌县(今大封镇赵庄村)。隋大业二年(606年),废武陟县入修武县;废怀县入安昌县(今温县武德镇)。
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怀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安昌县为武德县(今温县武德镇),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武陟县(在今阳城乡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杨庄改道,老城村搬迁,老城遗址已成河道)。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县。
五代十国时期,武陟县属怀州。
北宋时期,武陟县属河北西路怀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武德县入河内县(今沁阳县),辖区域今属温县、武陟;同年,废修武县入武陟县称“修武镇”,至元佑元年(1086年),废镇复县。
金代,武陟县属河东南路怀州。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将怀州改为怀孟路总管府,武陟属之。
元,武陟县属怀庆路总管府。
明,武陟县属河南布政使司怀庆府。
清,武陟县属河南省怀庆府。清乾隆六年(1741年),河北河务兵备道驻武陟县(旧县城),亦称彰卫怀道,领三府(彰德、卫辉、怀庆),二十四县。追答

民国元年,(1912年),武陟县属怀庆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怀庆府,彰卫怀道改为豫北道,道治所由武陟移驻汲县。民国三年(1914年),豫北道改为河北道,武陟县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河北道,武陟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武陟县属河南省第四行政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2月15日,建立修获武抗日民主政府,智所在今获嘉县徐营村,后移至武陟县北小段次村,属太行七专署,辖武陟县木栾店以东地区。
1945年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县小董村,属晋鲁豫边区太行七专署,辖武陟县沁河以北地区。
1945年5月,建立温陟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县古樊村,属太行八专署,辖武陟县沁河以南地区。同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撤销了修陟、温武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10月28日,建立武陟县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县小董村,属太行四专署,辖武陟县县西沁河南北地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武陟县民主政府转移至博爱韩高城一带,民国武陟县政府属河南省第八行政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武陟县民主政府返驻小董村,属太行四专署。同年,修获武县并入武陟县。6月,修获武县恢复建置,治所在武陟县岳庄村,属太行四专署,辖大虹桥以东地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武陟全境解放,修获武县民主政府撤销,原辖武陟区域划归武陟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建立平原省,武陟县属平原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武陟县属河南省新乡行署。
1986年至今,武陟县隶属焦作市管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