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考研之论文之窗|应急管理制度:结构、运行和保障

如题所述

应急管理制度化是影响应急管理能力的核心要素。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政府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逐渐转化为制度化形态,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然而,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疫情暴露出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短板和不足,这促使国家将应急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完善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中的重大需求。目前,应急管理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与应急管理制度供给尚不匹配,需要从理论上厘清应急管理制度的内涵。

应急管理制度化在应急管理实践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确保了应急管理的成功实践具备稳定性、规范性和合法性。制度化是通过主体为中心、协同为原则的多层结构实现的,这结构至少涵盖结构、过程、环境三个层次。基于此,应急管理制度可细分为结构性制度、运行性制度和赋能性制度。在结构、运行和保障上,中国应急管理制度实践既有显著进展,也存在明显不足,部分功能失灵与有效协作不足并存。

为了弥合这一“鸿沟”,应急管理制度建设需要在大力推动结构性制度变革的基础上,完善运行性制度,并通过赋能性制度使各项制度协同运行和发展。同时,应急管理制度需要与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相协同。这种协同性是应急管理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工具性目标。

应急管理制度分析框架将制度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运行两种形态。然而,在中国长期的制度实践中,一些制度既无法归入这两种形态,也无法简单地视为结构和运行的补充,它们为结构和运行提供了能量和能力,具有保障性、维护性、服务性功能。这些制度形态的分类解决了制度确立的三个基本问题:应急权力如何分配?应急权力如何运作?及其权力运作如何保持制度形态的持续性?

在这一分析框架下,应急管理制度应以主体为核心,涵盖结构性制度、运行性制度以及赋能性制度。协同性是应急管理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工具性目标,旨在解决应急管理实践中应急主体权责不匹配、过程不协调、合作不适应的问题。

应急管理制度分为结构性制度、运行性制度和赋能性制度。结构性制度体现了基于公共需求的均衡制度安排,为应急管理活动的起点。运行性制度确保了静态权力与职责配置的有效运转。赋能性制度则保障结构性制度有效发挥职能、运行性制度运行顺畅。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应急管理制度的结构性制度、运行性制度和赋能性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基本形态。然而,中国应急管理制度在应对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发事件中渐进发展,呈现出“间断式”制度发展特点。这一过程是制度历史继承和突发事件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应急管理制度在制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结构性制度、运行性制度和赋能性制度的不足之处。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结构性应急管理制度是治本之策。

首先,需要在统一领导基础上,应急管理部门发挥其在应急协调、沟通、物资、救援等方面的应急专业优势。同时,应配合行政性放权,创新政府应急职能,打通常态管理结构性制度与应急管理结构性制度之间的关系。

其次,运行性制度应以保障信息流畅通为目标,服务应急管理全过程。这包括建立相对固定的领导机构,推进信息流通标准化、数据化、专业化。

最后,赋能性制度建设是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切入点。这需要完善法制赋能和政策赋能,形成涵盖综合性基本法律、综合性部门法律和专门法律的应急法律体系,以及建构系统性应急管理公共政策,改进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应急管理结构性制度、运行性制度的对接。

综上所述,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需注重制度协同性、结构性制度完善、运行性制度优化以及赋能性制度建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推动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的现代化,从而有效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