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如题所述

3-6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专题内容要点

专题1 帮助幼儿度过入园适应期
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入园初期多数幼儿会产生不安全感,表现出焦虑、害怕、厌恶甚至反抗等状况,严重影响到该阶段幼儿的正常生活;家长则会感到不习惯、不放心,从而造成消极影响, 更延长了幼儿的适应过程。
幼儿出现不适应是一种常见现象。解决不好孩子入园适应期,将影响他们此阶段的身心发展;而适应时间的长短则往往与家长的行为态度密切相关。
家长需在幼儿入园前一段时期有意识地减少幼儿对家人的依恋,让幼儿多融入同龄人的活动;入园后要随时关注幼儿在家中的情绪、胃口、睡眠等情况;当幼儿出现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时,不采用骂、压、恐吓等方法,需通过不断的情感交流来稳定幼儿的情绪;要经常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适应情况,寻找原因并共同商讨和采用恰当对策。

专题2 家庭体育活动促进幼儿体质发展
当前幼儿体质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心肺功能、腿部力量的弱化问题比较突出。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减少了幼儿户外活动的机会;电视和游戏机的普及减少了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家长包办代替的做法减少了幼儿动手锻炼的机会,以及不太合理的营养膳食结构等影响了幼儿的体质发展。
促进幼儿体质发展是该年龄段幼儿发展的首要任务;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方便易行的家庭体育活动是十分有效的增强幼儿体质的手段。
家长确保幼儿每天有1-2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让幼儿多在阳光下玩耍、多呼吸新鲜空气;节假日带幼儿外出活动,在自然环境中锻炼幼儿的体质;可利用民间的传统游戏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全家一起参与;并定期(如半年)对幼儿的体质发展情况进行检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家庭教育的内容有培养家国情怀,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注重家庭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2个回答  2020-11-07
、专题名称

(一)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部分

1.婴幼儿营养与辅食添加

2.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

3.婴幼儿感觉动作的发展

4.早期教养中的父亲角色

5.婴幼儿的隔代教养

6.婴幼儿家庭的亲子沟通

7.婴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

8.婴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

9.婴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

10.婴幼儿家庭物质环境创设

11.婴幼儿家庭的早期阅读

12.做好入园前的准备

(二)3-6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部分

1.新入园幼儿的生活适应

2.幼儿体质与体育活动

3.幼儿的自理能力和习惯

4.卫生习惯与近视、龋齿预防

5.幼儿家庭早期智力开发

6.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培养

7.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

8.幼儿家庭环境的创设

9.意外伤害与安全教育

10.幼儿的营养与膳食

11.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

12.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内容要点

(一)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专题内容要点

专题1 婴幼儿营养与辅食添加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营养需要量大;自身调节功能差、消化功能易紊乱;尚无饮食自理能力,需依靠家长悉心照料。目前不少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导致6个月内婴儿的纯母 乳喂养比率下降,6个月后不能及时和合理的添加辅助食品。在农村,添加辅食的时间、辅食的营养成分等方面都难以做到及时、合理、安全和符合营养要求。

婴幼儿时期的营养问题可能导致儿童不可逆转的生长和认知发育迟缓,以及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后果。婴幼儿喂养,尤其是母乳喂养,是儿童营养的重要基础。加强和促进婴幼儿时期的合理喂养是控制和减少营养不良的关键措施。父母给宝宝断奶时间是否合适、添加辅食是否及时合理、提供的膳食营养是否均衡、饮食习惯的培养是否重视、促进消化吸收的措施是否得力等都影响着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建议:尽可能母亲自己哺乳,至少4个月,母乳不足才选择适合婴儿喂养的代乳品;4-6个月后逐步添加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辅食,注意婴儿的精神状态和大小便情况;在保证摄入总量的基础上,注意食物的多种类、多餐次、荤素搭配、定时定量,保持能量、蛋白质和钙的相对平衡;定时、定位哺乳和进餐,形成专心用餐的习惯;让孩子接受“三浴”锻炼,特别是冬季户外的“空气浴”和“阳光浴”,促进消化吸收。

专题2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

婴幼儿各种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弱,处于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及季节性传染病的多发阶段。高热、肺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腹泻、佝偻病等都是这个年龄段常见的疾患。许多年轻父母缺乏必要的育儿保健常识,疾病的主动预防意识不强,养育过程中对宝宝过分呵护,容易出现“有病乱医”、“小病大医”、“过度用药”及病后调理不当等问题。

对婴幼儿的生活照料,婴幼儿的生活、饮食习惯,家庭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情绪状态等因素影着婴幼儿疾病的发生;家长对婴幼儿常见疾病的主要类别、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等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现、诊治和护理;对待婴幼儿的常见疾病要坚持预防为主,及时诊治和亲情关怀的原则;加强疾病恢复期的调理,加速康复,可以减少疾病的危害。

建议:主动配合儿童保健机构,按时为孩子接种5种“计划免疫类疫苗”;从睡眠、饮食、运动和衣着等方面加强生活上的照管,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防止疾病的产生;通过科学营养、合理膳食和重视体育锻炼,增强婴幼儿体质,提高免疫能力;发现症状明显应及时就医,防止治疗时机延误,小病发展成大病;尊重医生意见,不盲目用药;婴幼儿疾病家庭护理期间除要注意房间的空气流通、适当的营养外,还要重视父母的陪伴对孩子康复的特殊的意义;重视孩子病后的恢复,注意休息和饮食调理,大多数婴幼儿病后恢复很快,基本不需要进补。

专题3 婴幼儿感觉动作的发展

婴幼儿天性好动,但目前婴幼儿感觉动作发展不尽人意。家长“重知轻体”,忽视孩子动作发展;乖巧、斯文仍是父母眼中“好孩子”形象的标志;受文化背景和传统抚养方式影响,孩子一出生就“捆”进蜡烛包,限制了手脚活动;隔代养育中,祖辈过度娇宠和保护,舍不得孩子“受累”,限制了孩子动作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顺序,并具有各自的年龄特点;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对扩大婴幼儿认识和交往的范围,获取外界信息、形成感性认识和产生个体体验,发展高一级心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创造良好的活动的环境条件,提供丰富而适宜的刺激,进行符合年龄特点的训练,开展感兴趣的游戏,循序渐进地提出发展要求等,对婴幼儿感觉动作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建议:6个月内婴幼儿小床悬挂色彩鲜艳的玩具和会发音的玩具,并经常调换玩具位置;引导半岁后婴幼儿一起进行发展感知觉和动作的游戏;经常抚触、按摩和拥抱孩子,满足孩子皮肤触觉需要;不急于让刚会独坐的孩子学习走步,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多练习爬行;根据年龄和动作选择适宜的操节内容,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节律性地操练肢体,促进婴幼儿动作发展。

专题4 早期教养中的父亲角色

在“男主外、女主内”和“严父慈母”的传统观念,孩子入学后才是父亲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等错误认识影响下,不少婴幼儿的父亲把养育孩子的任务完全推给母亲,不参与养育的任何活动,很少和孩子一起共度时光,对孩子的态度也比较冷漠,甚至严厉乃至粗暴。

父亲角色是由男性气质、父子关系和社会期待决定的;新时期的现代父亲担负着养家糊口、男性典范和养育子女的角色;父亲的气质、个性与母亲不同,在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与母亲和祖辈;父亲角色对孩子身体发育、智力发展、人格构建和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要支持、鼓励母亲母乳喂养;协助母亲给婴儿换尿布、洗澡、护理、哄睡;多拥抱、抚摸、亲近孩子;多与孩子交谈,给孩子讲故事,做孩子游戏的玩伴;母亲和祖辈家长不要包揽全部生活照料,要鼓励、支持、督促父亲的参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