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诸葛亮醒后为什么会吟这首小诗?

如题所述

《大梦谁先觉》是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 诸葛亮午睡醒后所吟出的诗作。该诗刻画出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


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刘备 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便吟出该诗。

该诗的第一、二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从人生大处着笔,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我自知”,不仅对人生梦觉的“自知”,而是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对人生哲理的觉醒。

该诗的第三、四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春日正长,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 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山东东原(今山东 东平县)人(又有 庐陵、 钱塘、太原等多种说法),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戏曲家,同时也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 隋唐两朝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 粉妆楼》、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等。

诸葛亮少年狂妄,曾常自比管仲乐毅,此诗应是通过早起超过太阳,引喻:自己才能超众谦逊的狂妄,也有表达怀才不遇愤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1

这是因为诸葛亮在睡醒之前便已经知道。刘备将会在不久之后登门拜访。诸葛亮正好在睡觉之时大梦一场,梦中想必是梦见了明主求贤若渴的典故。这才会如此高兴的吟诗一首。

1、诸葛亮吟诗的前提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一员军师。有许多的传奇故事,而这句诗也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诗中写的是孔明在睡着之后醒来说我刚刚做了一个梦,而我梦见了什么只有我自己知道。

想要猜测一个人的梦非常的难,但是根据当时的时代情况和张要发生的事情,以及诸葛亮自己的推演。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知道在梦中醒来之后,刘备将会拜访他的茅庐。

2、梦中的提示

而根据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表述的,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管仲,乐毅相互比较。所以我们可以推断,他所梦见的可能是乐毅,虽然诸葛亮的身份和他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同样都希望能够被明主求贤。而且在他睡醒之后,刘备便马上来拜访他,并且和他相互谈论天下大事,诸葛亮拿出了一张地图为刘备指点江山。

3、他在期待刘备的到来

而诸葛亮这张地图上已经准确的标记好了刘备今后的进军方略以及天下局势的强弱盛衰。如果诸葛亮事先并不知道刘备会来到他的草庐,又怎会将印章已经做好图标的地图递给刘备。虽然其中有一些无法解释的典故,但是诸葛亮在一觉睡醒之后吟诗二局。就说明诸葛亮早就已经知道刘备将会在不久之后登门拜访。

第2个回答  2019-09-18
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刘备 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便吟出该诗。
该诗的第一、二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从人生大处着笔,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我自知”,不仅对人生梦觉的“自知”,而是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对人生哲理的觉醒。
第3个回答  2019-09-18
该诗的第一、二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从人生大处着笔,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我自知”,不仅对人生梦觉的“自知”,而是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对人生哲理的觉醒。
第4个回答  2019-09-19
因为诸葛亮醒来以后感叹世界,突然对世界更加了解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