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专业知识

如题所述

公务接待工作要服从、服务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局,主动地、全面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公务接待工作的目标和境界,也是全部公务接待工作的出发点。怎样才能将公务接待队伍的素质和觉悟提升到,与公务接待工作目标和境界相适应的水平?本文认为,要实现这种适应,前提是要研究公务接待基础理论,要理清公务接待基本理论归属,辩析公务接待部门组织属性,并对其发展方向作前瞻性分析、研究。否则,公务接待就失去了理论支撑和发展方向,就难以胜任历史赋予的重任。( 本文之所以使用公务接待这一概念,一是为区别于旅游、商业等一般消费、服务市场中的接待;二是公务接待的概念抽象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机关接待工作的一般性质,化解了表述中的繁杂;三是公务接待还涵盖了领导机关在涉外招商引资中的接待等等。
一、关于公务接待基本理论归属的认识
研究公务接待基本理论归属,首先要重温经典著作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等基本表述。
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自然,并从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它是由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构成,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主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公务接待的具体过程,表现为对宾客的服务,是一种劳动,是以劳动资料为媒介体,向宾客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并通过这种服务,协调和融洽宾主之间的关系,因而,公务接待实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公务接待的主体与对象都是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能是生产关系。所以,公务接待基本理论归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认定公务接待的基本理论归属,对于公务接待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至关重要。这种认定明确了公务接待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理论依据和用力方向。一方面,公务接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实际就是利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促进生产力发展。( 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本文研究的公务接待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仅限于对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某些变量的作用。)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积极动能的要素,之所以是积极的能动的, 就在于:人不仅有种群、数量这些外显的形态,而且有种群内部直至单体所特有的多维变量,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价值观,以及与此有关的情感、秉性、品格、亲和力等等,正是这些多维变量才表现出人的能动、积极与否的一面。公务接待正是从这些变量上切入,即通过公务接待( 包括领导同志在接待中的作用)的服务、宣传,以协调、 融洽宾主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相互之间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人的意识(如:友好、对抗等)。意识支配行为。人的行为取向,
是构成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的具体动力。这种行为取向不仅可以表现为人的直接劳动,也可以表现为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本、技术等)。以招商引资为例,尽管资本的投入与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主要考虑的是利润、回报,但并不排除,投资和引资的双方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存在着合作者人际间的相互情感、友谊和信任,这些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是经济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公务接待为经济建设服务,正是通过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实现其理论目标的。此外,认定公务接待基本理论归属,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即:让公务接待理直气壮地摆到了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必将拓宽公务接待部门的工作视野,必将巩固和提升公务接待部门的组织地位,必将促进公务接待工作的自身发展。
另一方面: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则是有条件的。生产关系既不能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状况,也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状况。公务接待通过协调生产关系中的某一侧面,即:沟通人际感情(关系)为主要作用点,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其实际作用通道则是比较狭窄的。辩析这一点,有助于公务接待部门的同志认清两个问题:一是以服务为核心的公务接待,工作范围宽泛,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由于公务接待直接作用点仅仅是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一个方面,因此,不可偏面地夸大公务接待的作用。二是在公务接待中,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务对象,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服务,切入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中积极、能动与否的变量并加以影响,是可以催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二、关于公务接待部门组织属性的认识
准确地对公务接待部门的组织属性进行定位,不仅事关公务接待基本理论归属,能否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有形实现;而且事关公务接待部门能否建立体现职能,发挥作用的基础平台。尽管历史局限性可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到“有形实现”的完整性和“基础平台”的稳定性。但是,公务接待部门应有的组织属性是无法回避的。
根据对公务接待基本理论归属的研究,已经认定:公务接待归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毛泽东同志说:“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在上层建筑领域,在国家政权机关内设置行政属性的公务接待部门,不仅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
根据我国现行组织法法理与现代行政学学科理论关于行政组织的分类,公务接待部门的行政组织属性,有充分的法理依据和学科理论依据。根据行政机关不同功能,现代行政学理论将我国的行政机关划分为六种类型:一、领导机关。二、执行机关。三、辅助机关。四、监督机关。五、派出机关。六、临时机构。其中辅助机关又分为①综 合性辅助机关,如各级政府、行政机关的办公厅(室);②咨询性辅助机关;③专业性辅助机关,其功能在于对其专业方面辅助首长工作,并在首长授权情况下,对执行机关就某专业方面提供意见;④信息反馈机关,此机关功能在于收集行政信息、资料,并加以分析与整理,以作行政首长决策的依据与参考,如各级政府的统计署、局、 公共关系部门等。
对照上述依据,公务接待部门的工作性质和范围涉及综合性辅助机关、专业性辅助机关和信息反馈机关的职能,特别是与专业性辅助机关的职能完全对应,所以公务接待部门是完全的行政机关。
然而,理论的刚性与法理的刚性,却远不及现实权力的刚性。在这样情况下,城市公务接待部门并没有完全实现,其理论归属与法理地位给予他应有的组织属性。经90年代的机构改革,城市公务接待部门越来越多地从行政部门的行列里被“蜕变”出来,而且在局部区域呈现了耐人寻味的现象,仅以某省为例,凡是以独立机构存在的,大多被编入事业单位,其中有过渡进入公务员管理序例;凡是作为办公厅或行管局内设(包括挂两牌子)机构存在的,几乎都是纳入行政机关,承担同样职能的公务接待部门,为什么因为隶属关系的层次不同,而被截然划归两种组织属性呢?
原因之一,在机构改革的压力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环境中,由于强调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不得不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作了非此即彼的划分,有较强的行而上学的倾向。为什么公务接待部门恰恰被作了上述定位呢?一是机构改革对机关性质划分标准和“一刀切”的机构改革政策的本身就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二是公务接待部门对自身理论归属研究滞后,缺乏理论支撑,加上对有关法律的宣传工作不到位, 致使公务接待部门的组织属性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弹性”;三是理论、法理与权力的关系颠倒。
原因之二,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务接待工作被作了不合理的延伸,这种延伸设有按照公务接待应有的组织属性方面发展,而是延伸到了接待部门与招待所几乎画等号的方向;比较典型的就是“接待工作要走向市场”的观点和“馆处合一”的组织方式。( 这两种典型的漏洞就在于将公务接待与商业经营,将两种组织属性混为一谈。尽管这种观点和方式在法理上不能自圆其说,本文暂不讨论其存在的合理与否。)当然,本文并不排斥因地置宜的做法,但这种做法与本文研究的公务接待部门组织属性没有直接关系。
原因之三,传统的公务接待工作职能太单一,加上公务接待工作的辅助性性质,以及公务接待工作的专业特点不明显,都是造成“任务来了重要,没有任务不要”现象的根源,要改变这种现象,唯一的办法是公务接待部门职能扩容, 将被动的接待职能与主动的联络职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公务接待部门在市场经济建设的主航道上有自己的航线。
三、关于接待工作发展前景的分析
前景分析之一:
分析公务接待工作的发展前景,首先应该将视角放在这样的基本点上,即公务接待是由领导机关公务派生和延伸出来的,或者说公务接待是领导机关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分析公务接待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从党、政机关面临的基本形势切入。
就国际形势而言,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国际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而世界经济格局则趋于全球一体化,正是这种政治、经济格局的不平衡性,引发了国际政治、经济并延伸到社会、文化领域的交流日趋活跃。就国内形势而言,十五大以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日益高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向纵深发展。在维护全局与局部协调一致发展的前提下,怎样最大限度地发展局部经济,成为一级党政领导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生产力的着力点,经济发展的态势,无时不影响、要求、促进或制约着一级地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而也影响、要 求、促进或制约着同级的公务接待工作。比如,在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将整合全球经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已经基本没有壁垒。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加入WTO在即,一旦入世,国内各地区、各企业都将被纳入国际经济分工轨道,其竞争将更加激烈,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将在享受入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将受到冲击,为了驾驭这种局面,趋利避害,为了有效地调节市场,政府的对外接触,招商引资谈判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政治、外交、宗教、文化甚至军事方面的交流、斡旋,必将拓展到更宽的领域。在国内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向纵深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元经济格局逐渐行成,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日渐增强,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重组、兼并,以及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渗透带来的地区间政府的蹉商和为进行调节市场的互访、联络将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主干。二是西部大开发已拉开序幕,国家投资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蕴藏着巨大商机,进而引发资本、人才、信息等等流动,各级政府为创造资源在本地区的集聚效应,必然地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凡此种种,将直接增加公务接待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机率和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以迎送、 参观、考察、洽谈、会见、宴请、庆典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公务接待任务,会日渐增加;另一方面,中国的公务接待与国际惯例接轨,会普遍地成为各地公务接待部门的新课题。分析了党和政府面对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可以预期,公务接待工作的前景:发展空间巨大,任重道远。
前景分析之二:
仅仅预期公务接待工作的发展空间巨大,任重道远,不能算完全把握了公务接待部门发展的目标。随着社会发展,公务接待工作要丰富其内涵,就必须在其职能上进行扩容,使之成为经济工作领域里,兼有专业性辅助机关职能和信息反馈性机关职能的行政组织,进而发展成为城市的公共关系部,这是本文前瞻公务接待部门发展前景中的目标所在。这样就可以将公务接待部门的发展前景完整地归纳为:发展空间巨大、任重道远、前途光明。这种前瞻性的分析,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公务接待部门职能扩容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如前所述,传统的接待工作职能单一,尽管公务接待部门也有优势,但由于公务接待职能的辅助属性和在专业上可替代倾向明显,所以始终处于被动的一方,不能成为经济工作领域中举足轻重的部门。
其次,公务接待的理论归属和组织属性,要求公务接待部门在职能上扩容,以符合其基本理论归属与组织属性赋予的历史重任。
第三,公务接待部门有条件进行职能扩容。就整体而言,全国各城市公务接待部门之间实际已经构成互相联系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可以交流城市之间的政治、经济信息,可以安排相互之间委托的具体事宜,甚至担任某项任务的特使,总之,其宏观联络渠道通畅。就每个城市的公务接待部门而言,在具体接待任务中,她是宾主交往的中间环节,并衔接、联络有关部门、单位,处于联络与协调的中心位置。如果在下一轮的机构改革过程中,能够实现将公务接待部门改称为接待与联络办公室,增加主管联络城市驻外机构,增加主管友好城市之间的联络,直至承担起城际间经济技术协作的联络,并承担起政府对公众的沟通与联络职能,那么,现行的公务接待部门的发展将呈现出质的飞跃,将为过渡成为城市公共关系部,打下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