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增双减政策怎么做?

青少年应该以怎样的行动加入到平安江西的建设中去

增加“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意识

“双减”意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同样的课业量,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多大的压力,而对于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则是沉重的负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措施。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轻松快乐又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同时也是最根本的解决学生课堂学习压力与负担的有效方法。因为有兴趣,所以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因为有兴趣,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学习,为主动地探索学,正如在《长度单位》当学习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后,让学生先分成小组比赛估计一些比较小的物品的长度,如铅笔、橡皮、本等的长度。这样分小组比赛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验证,学生的兴趣很高,这个过程既让学生准确感知1厘米或者几厘米有多长,又能让学生巩固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也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和我们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2.在进行厘米和米单位换算的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软尺,然后同桌互测身高,学生对动手测量身高兴趣很浓,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学得快乐轻松。测量后,在学生报告同桌身高是多少时,选择的单位不一致,有的是厘米,有的是米,这就为厘米和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拿出软尺仔细观察,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讲出1m=100cm这样的换算关系。乘势而上,鼓励学生拿着软尺继续测量,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又可以增强学生对物体长度的感知增强“实践性”,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很显然,体验,是一种全身心的活动。生活,是数学学习的舞台,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很多时候,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都是由于过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以及低效的课后作业而导致的。很多时候,由于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而导致学生不理解就要通过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加以掌握。学习知识之后,又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其中,就要通过机械重复性的练习对知识加以巩固。知识来源于生活,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以及形成过程,注重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赋予数学课堂更为丰富的生活元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彰显数学的生活价值。具体策略如.依托教材,构建生活化课堂

生活化课堂与传统的数学课堂不同,在生活化视角下,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所熟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

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

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指导学生巧用数学知识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有效地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地引导学生巧妙运用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经验和方法,抓住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还能让他们做到活学活用,提高实践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兴趣点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除了要通过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还要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在观察中发掘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真正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10
什么是双增政策?

教育部2021年10月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主任、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会上表示,为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双减”落实的同时也在推动“双增”,即增加学生校内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学生校外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双减政策要点归纳:

1.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2.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3.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4.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5.线上培训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

6.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大大压减,解决过多过滥问题。

7.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8.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9. 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10.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11.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12.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

13.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14.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

15.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充分考虑其涉及重大民生的特点,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