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的语言沟通会毁掉亲子感情,有哪些交流雷区需要避开?

如题所述

当父母和孩子交流时,他们经常会有四个主要的误解:很多家长喜欢从成人思维的角度,在孩子的脑子里放很多道理。孩子不希望自己的悲伤、愤怒、恐惧等本能感受被父母通过合理的手段无情地否定。无论对错,都需要父母无条件接受自己。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刚开始可以耐心教。三分钟后,他们忍不住了,然后开始挥拳打架。类似于打、骂、吼、指责、攻击等。无疑可以暂时控制孩子被迫服从父母的意愿,但效果很差,但也为以后的教育和亲子沟通埋下了祸根和隐患。在这种教育模式和观念下,长期以来,儿童容易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如过度自卑、抑郁、焦虑、缺乏自我,成为暴力沟通模式的传播者。

事情发生时,父母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叨,这是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最大因素。父母话太多,严重挤压了孩子训练说话的机会,信息量太大,其实是孩子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唠叨的父母总是面对孩子机械地顺从,沉默的反抗,甚至是直接的对抗。在教育中,太多意味着无效,从教育开始,一步一步地生活的每一点,这是最能接受的。

如何做:少讲道理,多讲故事,孩子注定是感性远远大于理性的,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感受是否得到照顾,而不是你的原则和观点是否更深刻或者更符合逻辑。所以,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情绪,不管是好是坏,都是成功沟通的第一步。在感性认知的趋势下,孩子更容易接受故事教育,因为故事更有趣,有情节和冲突的起伏。如果在和孩子交流时一定要讲道理,那么孩子通过故事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更容易思考和接受。

拒绝暴力交流,对弱者施暴是最简单粗暴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可能会暂时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暴力过后,伤疤很容易消失,而伤疤藏在心底却永远伴随。教育孩子,适度体罚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一个带有暴力的概念。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尽管再烦躁,再生气,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光是打骂教育肯定会抑制而不是促进孩子的成长。真正的教育不是严厉的训斥和痛苦的惩罚。

和孩子交朋友,和孩子沟通,建立关系是基础。如果和孩子的关系被冻结或者直接破裂,那么沟通一定是对牛弹琴。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交朋友,让他觉得你和他在一起,让孩子愿意和你在一切方面交流,开始考虑你的感受。而且,如果孩子觉得你是他的好朋友,他甚至会给你一些教育和建议。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的朋友比老师说话更有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0
对孩子大吼大叫,不给孩子讲道理,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听孩子解释一味责怪,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等等。
第2个回答  2021-05-10
家长不停的唠叨,会打乱孩子的心情,让他们反倒想造反发泄一下。跟其他孩子比较时,家长们总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自己孩子的缺点。家长的初衷是希望以此激励孩子上进,但这样的比较往往适得其反,它给孩子的暗示是:你没希望了,连父母都不信任你。
对孩子表现出的厌烦情绪,大部分家长不是找原因想办法如何缓解,而是采取反复说教,甚至粗暴干涉的措施,结果治标不治本。
第3个回答  2021-05-10
不尊重孩子的话语,要平等的和孩子沟通才行,千万不要骂孩子,这样会让孩子自卑,胆小,交流的时候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
第4个回答  2021-05-10
不应该打骂孩子,需要有很好的耐心,情绪一定要稳定,不要出现暴躁的情况,多陪伴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这种感情,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