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哪个结构可以判断声音或音乐的美妙程度?

大脑的哪个结构可以判断声音或音乐的美妙程度?

一)多元音乐表象的神经表征

  据koelsch等的研究证实,人脑对音乐的反应是极为复杂的一系列纵横交错、时空叠合的信息转换与神经表征过程。其中,音乐物理表象生成于脑干和丘脑,其神经电生理事件表征体则是ERP-5~10;音高和半音分别形成于大脑左右半球颞叶的初级听觉皮层,其神经电生理事件表征体是ERP-10~100;节奏与旋律形成于大脑右半球颞叶的次级听觉皮层,其神经电生理事件表征体是ERP-100~200;和声形成于大脑右半球枕颞联合皮层的第一层,其神经电生理事件表征体是ERP-180~400;意义理解发生于前额叶正中区,其神经电生理事件表征体是ERP-250~550;结构再审视与演唱表达活动的主要神经对应区是前运动区和布洛卡区,其神经电生理事件表征体是ERP-600~900.[1]
  (二)外源性与内源性音乐信息的神经表征

  在音乐美学上,人们把外源性音乐认知的心理表征体称作感受性表象,把内源性音乐认知的心理表征体称作想象性表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具有更明显的客观性、先在性、情景性和程式化特点;后者则体现了较多的主观性、后发性、灵动性和抒情性特点。

  Zatorre等通过脑成像实验发现,当人们聆听音乐时,其大脑左右半球的颞叶初级听觉皮层及次级听觉皮层依次被激活;而当人们在内心想象音乐时,其大脑左右半球的颞叶初级听觉皮层并未被激活,次级听觉皮层则呈现出显著的激活情形。[2]这提示我们:外源性音乐知觉主要受到大脑自下而上的经验性驱动,内源性音乐知觉更多地受制于大脑自上而下的理念驱动;前者属于主体对他者的具身性表象体验,后者则属于主体对本我审美的具身性意象体验。追答

 (三)音乐经验不同的听者大脑对同一种音乐的不同反应

  音乐心理学家Bunzeck等发现,不同的人之大脑会对同一种音乐产生不同的反应。譬如,分别让完全不懂音乐者、业余爱好音乐者和音乐家聆听贝多芬的《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事先向他们说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所描述的月光水波情景及作曲家所表达的诗意惆怅情怀。当他们聆听该作品时,研究者发现,音乐家被试的大脑左右半球的脑电反应都比较一致,各自的重合度较高。就脑电波的振幅与频率而言,专业音乐家的脑电振幅最高、频率最低;业余音乐爱好者次之;无音乐经验者的脑电振幅最低、频率最高。[3]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人脑之所以会出现“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变异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人脑并非机器,每个人的大脑所赖以运行的“驱动软件”或“驱动程序”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即便是在面对同样的事物、处理同一种信息时,每个人的大脑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表征样式、加工方式、认知结果和外在反应。

音乐工作记忆的大脑机制。研究证明,前额叶腹内侧正中区(VMPFC)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情绪认知中枢的关键作用。它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交互作用方式来管理边缘系统和纹状体区域:一是整合来自感觉皮层、前扣带回、海马体、杏仁核与脑岛等部位的主客体情感信息,经由前运动区进行情感活动预演和价值判断,并将此种情感认知的产物分别送达腹外侧前额叶及反馈给前扣带回、海马体、杏仁核与脑岛等皮层下结构,借此调节主体情绪的皮层下反应与皮层反应;进而由腹外侧前额叶再将其形成的明确的本体审美情感意象送达前额叶背外侧正中区(DLMPFC),后者将之转化为主体用以认知客观事物的客体工作记忆,进而据此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假定性认识或预见性思想,或据此形成新的本体工作记忆内容,进而据此做出最优的情知意反应及身体动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5
可以呀,CT可以检查全体,如果想清晰更好就去做核磁!那个比CT更清晰,功能基本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