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角色扮演游戏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对策相关的问题有哪些

如题所述

对角色扮演游戏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对策相关的问题有哪些

亲杜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捐赠、谦让等。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也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①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童年期最重要的活动。它符合幼儿的天性,对幼儿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角色游戏是学前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类型,它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医院、商店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
②本文认为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来培养游戏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确定合适的游戏主题和情节,帮助幼儿建立亲社会行为
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爱与感恩,在感受爱与被爱的情感氛围中去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父母、老师、长辈及身边的人,主要是为其亲社会行为奠定基础。在确立小班角色游戏主题情节时,可以开展幼儿熟知的“娃娃家”,幼儿既能模仿妈妈喂孩子,爱抚照顾小宝宝,又要模仿妈妈做饭,“妈妈”下班回到家了,“孩子”还要说:“妈妈,您累了吧!快快座下,先喝杯水,休息休息吧!”这样幼儿便会很自然地习得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的好品质。
中、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分享、关心及谦让、互助行为,学会乐意与同伴分享玩具、食物,并能关心家人、老师、同伴等。同样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若干大小不一的食物、一部电话机、一辆小推车,并向孩子们提问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爸爸”、“妈妈”、“宝宝”应当如何分配这些物品,启发引导幼儿学习分享,共同享用娃娃家内的玩具、物品,并用各种食物招待客人等等,这样他们在游戏交往的同时,礼貌待人,学会分享的行为也能随之产生。

二、提供和及时添加丰富的游戏材料,引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游戏前,准备灵活多变的材料。首先教师所选的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期的幼儿大都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思维直接依靠行动和表象。尤其是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小班幼儿,他们的思维直接依赖于材料、玩具。所以,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会直接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并暗示游戏的内容和方向。比如,如果有超市,幼儿就会试图去购物,有医院幼儿就会试着去就医,会给人诊病。在“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可以逐渐增加、变换,不断引发新的游戏情节,产生不同的亲社会行为。
2.游戏过程中,教师及时添加投放材料。在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如果情节需要,或者游戏内容过于贫乏时,教师需要及时提供一些新材料帮助丰富游戏情节。如,在“医院”的游戏中,教师发现“妈妈”抱着一位不小心摔断腿的“宝宝”来就诊,几个“大夫”正在为“截肢”发愁呢,因为他们没有可用的材料,这时,教师就迅速去储物室,为幼儿取出了塑料绳、纱布、线绳等物品,游戏就顺利完成了。
三、适时指导,为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创造条件
1.引导幼儿在角色分配中学会轮流、谦让、等待。在角色游戏中,往往很多孩子都会想当同一个角色,教师这时可以引导他们采用猜拳、轮流制的方式,或者两人联合起来把同一个角色做到最强大,例如:两个人的能量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奥特慢,就可以顺利打走地震怪,这样既满足幼儿的要求,又学会了协商。在指导幼儿角色分配时,教师还应观察,使幼儿在角色扮演时有针对性和公平性,对于比较内向、安静的幼儿,应多让他们去扮演活泼的、活动性强的角色,如警察、医生等,以促使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增进友谊;而对于外向、好动的孩子则应该多扮演一些有耐性的角色,如收银员、门卫等等。并且不能总是让那些能力强的幼儿扮演主要角色,而能力弱的幼儿处于被支配的地方。教师还应多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多与同伴交流沟通,从而习得一些普遍的社会交往规则。
2.教师角色参与,榜样示范。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别人来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榜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榜样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所以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教师的榜样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如,“乘客”都抢着上“汽车”时,教师以“乘客”的身份说:“我也来乘坐,我排在谁的后面呢?”幼儿就都很自然地跟着老师有秩序的排队上车了。又如:在一次游戏中,教师以一名角色身份(客人)参与了幼儿的活动,招呼―入座―点菜―上菜―品尝―询问―致谢,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就把在公共场合吃饭的礼仪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幼儿。
3.语言启发引导,增强幼儿亲社会行为。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用语言启发幼儿,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比如,当教师发现一个小女孩独自坐在“娃娃家”里,抱着“宝宝”,而她附近的几个幼儿却在玩“服装店”的游戏,这时,教师就走到这位小女孩的身边,对她说:“宝宝妈妈,天气好冷,你的小宝宝衣服穿得太少啦,会被冻感冒的,你最好带他去‘服装店’买件衣服。”教师的话语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语言提示,不仅丰富了游戏的情节和内容,并启发幼儿更好的做“妈妈”,照顾、关心“宝宝”,并使幼儿主动与小伙伴交往。当教师发现一个胆小的幼儿正独自一人在“理发店”里玩“电吹风”时,就走上前去,对他说:“你的吹风机真漂亮,顾客一定很喜欢,你为几个顾客吹过头发了?”幼儿回答说:“还没有来顾客。”教师说:“那你可以站在店门口请他们来吹头发啊。”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站在理发店门口热情的招呼客人进来吹头发。   4.教师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它包含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两种游戏规则。内部规则是角色本身的职责以及角色间的相互关系,如医院的护士应该听医生的安排,不能擅自给病人吃药、打针等;外部规则是在开展游戏所必须遵守的,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此外还包括不干扰他人的游戏、游戏结束必须按照类别收放玩具和在游戏过程中注意环境卫生保护等等。在内部规则方面,幼儿有时会做一些角色以外的事情,或者不知道角色还有些什么事情要做,或者不理解角色之间该有的关系,这是由于幼儿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角色的体会不够深刻造成的。在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发掘角色的任务,按角色应有关系行动。对于外部规则,教师则应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制定,对此幼儿往往比较乐意接受,所以教师可引导幼儿共同制定和完善游戏规则。
四、总结评价,强化幼儿亲社会行为
1.师幼共同讨论,讲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发现和捕捉一些典型的情节,尤其是出现一些不良社会行为的时候,比如,在“娃娃家”里争抢玩具,在商店里买东西把商品弄得乱七八糟,医生胡乱给病人打针,“父亲”拎着娃娃胳膊到处乱走等,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进行讨论,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建立规则。
2.及时强化,做好表扬与奖励。斯金纳认为,奖励是对儿童的积极行为的肯定评价,它有助于儿童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当人们奖赏某种行为时,就增加了该行为将来出现的可能性。但我们提倡精神表扬而不是用物质奖励去鼓励儿童。幼儿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幼儿又是特别爱表扬和鼓励的。表扬与奖励应要具体、准确、简单明了。如不要笼统地表扬“娃娃家玩得挺好的”,具体怎么好、哪些好要具体明确。比如表扬“健身房”的“经理”很爱动脑筋,会招徕生意,说“今天新店开业,免费”,两位“教练”在教“客人”使用“健身器材”时,很认真、很耐心。教师赞许的眼神、亲切的点头,并竖起大拇指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鼓励,能促使幼儿做得更好,强化了亲社会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