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逆的五逆的表法

如题所述

五逆除了其字面表达之含义外,各自有其表法义。 父表法爱喜与贪等念;母表法无明。此二者均是佛接引众生由五浊恶世命终生至塔庙之内的方便。因凡夫初时无菩提心,唯有用方便才能摄受接引。由于无明一般的同修还感知不到,所以如何是以无明为方便度化众生不宜解释。爱喜与贪则很好解释,声闻众最开始受生为佛弟子多是因为爱喜修佛可以得福报离恶道,虽然爱喜是妄心烦恼,但能以此一烦恼伏住其他那些令人堕恶道的烦恼,故佛以此方便摄受众生。对相好庄严的贪爱也是一样,都是对初学佛人来说起很好的积极作用的烦恼。那么什么是杀呢,将这些正向的爱喜贪回向了恶向烦恼就是杀。所谓恶向烦恼就是令人堕恶道的烦恼。还有一种方便的说法也称为杀实际是度化,就是发了菩提心后,不再需要父母的扶助养育,此时唯依菩提心,爱喜与无明皆悉度化,方便而说为杀。
如《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语尊者阿难言:“阿难当知!此是不退转菩萨地事,唯有不退转菩萨,乃能证知此诸大德比丘密语。”  尊者阿难问文殊师利言:“此诸大德比丘,皆是不退转菩萨耶?”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此诸大德比丘皆是菩萨,已于菩提得不退转。”  阿难请文殊师利言:“愿说诸大德比丘微密语义。”  文殊师利言:“无明能生生死,是故名母,断无明故名为害母。父名不正思惟及以喜爱,彼以永断名为害父。以诸法不可坏,方便坏众多想,亦坏诸行名为坏僧。应坏凡夫法名阿罗汉,以不灭方便灭罗汉想名杀罗汉,以不灭方便灭如来想名出佛身血,如是等想已断已害毕竟无余。”
在《大乘入楞伽经》中父母的表法是反过来的,母表法爱喜等念,父表法无明。而且此经中五逆是为防止读《大乘入楞伽经》者入五种空相以有为心意识断爱喜无明善根诸法、自相共相断诸行讲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五逆。未修观一切法性相空寂者不必读。 字面义,以愚痴增上慢心与众僧诤斗高下。
表法义,分别诸佛法并与人说此法殊胜、此法不如彼法殊胜障碍其修行。比如分别往生净土是钝根法求见性者不宜修,比如分别摩诃般若为利根法求往生者不宜修。
大乘经中对和合僧的解释: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佛言,有三种法相续,除障相应生名三三昧耶。云何彼法相续生。所谓初心不观自性;从此发慧,如实智生,离无尽分别网,是名第二心菩提无分别正等觉句;彼如实见已,观察无尽众生界,悲自在转,无缘观,菩提心生,所谓离一切戏论安置众生,皆令住于无相菩提,是名三三昧耶句。 复次秘密主,有三三昧耶; 最初正觉心,第二名为法; 彼心相续生,所谓和合僧; 此三三昧耶,诸佛导师说; ”
以菩提心摄一切法,于一切法离妄自在,是名和合僧。当然这是如来境界,不是我们当下可受持的。但不解佛威神无量,于佛大乘行法起分别我们当下即可断。以妄心分别即为见解,《圆觉经》言:“一切菩萨,见解为碍。 ”故欲学大乘法,当断解碍。正如经中所言,初心不观自性,初学佛时,菩提心尚未现前,此时不依己心唯依佛智,是为不观自性。
《大方等大集经》中舍利弗向宝女请教四无碍智时,宝女也间接解释了和合僧的表法义。
“时舍利弗语宝女言。仁者今当广分别说四无碍智。于一切法悉成其事。大德。菩提心者名无碍句。何以故。菩提心中摄诸义故。是名义无碍智。一切法界入菩提心。是名法无碍智。实无文字而说文字。是名辞无碍智。不可说法说不断绝。是名乐说无碍智。义不可说名义无碍。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名法无碍。无言说业名辞无碍。于六入界无有障碍名乐说无碍。了达于义名义无碍。乐于寂静名法无碍。字不合法法不合义名辞无碍。说即是声名乐说无碍。如来正觉即菩提义名义无碍。菩提义者能生于法名法无碍。法可作句名辞无碍。说已得义名乐说无碍。法义者名义无碍。解脱者名法无碍。演说法相非有法性名辞无碍。分别法界及非法界名乐说无碍。僧即无为名义无碍。诸僧一味名法无碍。和合僧故名辞无碍。说僧功德名乐说无碍。大德。是四无碍遍一切法。”这里僧表法声闻行法。诸僧一味者,于诸行法不起有所为意。和合僧者,于诸行法起正见不起分别。
经中列举了六组四无碍,第一组一菩提心无碍(如来地),第二组无生无灭无碍(菩萨地),第三组心无杂染无碍(缘觉地),第四组无漏正觉无碍(阿罗汉地),第五组离欲解脱无碍(阿那含地),第六组行无漏法无碍(斯陀含地)。义无碍者,具正智;法无碍者,具正行;辞无碍者,具正业;乐说无碍者,具正果。由正智生正行,由正行得正业正果。 以恶心伤于己心之佛。于佛不恭敬不信乃至谤佛,或以贪著五欲之发心求于佛,或为名闻利养行法布施皆为出佛身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