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化的学生文化的主要特征

如题所述

学生文化是一种在吸收成人文化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动态的生活方式,学生文化体现了学生不断濡化和涵化的历程。它不断受到学生自身及其同辈群体、学校教育、家长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不断吸收着成人世界的内容,在接受和排斥主流文化的各种要求中发展着。可以说,学生文化是在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人接受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文化传统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潜移默化过程。由于发展特征的交友需要和群体认同,在持久地集中的相互接触、相互适应下,最易于促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变迁的涵化现象。
学生文化发展与他们身心发展有对应性联系,既易于转变又可迅速发展,他们热衷于新事物,可以很快地接受新知识,追求新事物,然而又很难形成较稳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文化传统。因此,重视学生文化中的濡化和涵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涵化使学生接受不属于本群体的生活方式,在开拓了视野和激发了创造力的情况下,逐渐实现学生文化的变迁;濡化使学生适应本群体的生活方式,适应主流文化的要求,逐渐达到社会化。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同一个教育过程中就发生着濡化和涵化两种情形。 学生文化是从童年文化向成人文化演变的产物,但又由于学生发展的未来文化并不是现在成人文化的复制品,因此学生文化又成了社会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点,需要不断的调整和适应。由于受年龄、经历和思想认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文化中带有浓重的儿童世界的理想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其间大多是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或相矛盾的。小孩在童年时候总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就是希望通过用洋娃娃等玩具来模仿和扮演现实中的社会生活,在憧憬中满足对成长的需要。随着学生逐渐成长,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渐会从理想化走向社会现实,尽管有时是带着无奈和不情愿。例如,有的小孩在读小学时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是全凭自己喜好来做的事情,学不好也没有关系,可到了中学阶段,感受到了升学和就业的社会压力和竞争,逐步了解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就会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就会在学习上更加努力。而有的小孩,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很大时,也有可能就变得灰心,无所适从。
那名立志做名网络游戏制作人的初中生,他学习很差,学习成绩就总是班级倒数第一,但他又是个非常聪明、善良的孩子,课外知识多,想象力丰富,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他对网络游戏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从小就树立了当一名网络游戏制作人的理想。老师们依据成绩表现逐渐放弃了对他的关注,他自己深感沮丧。要实现他的理想,首先得学习进步,有继续深造的机会,这一切对他来说很现实,但他无法做到。学校教育中类似这样的学生并不少,他们的处境使理想和现实之间割裂开来,反映出学生文化不能顺应社会现实的一面。 由于学生文化部分代表着新时代的文化要求,带有社会、时代和地域色彩,也强烈地反映出社会未来发展大方向的趋求,并最终要在实践和融入社会先进的主流文化中得到指引和壮大。而主流文化之所以能够以强盛的生命力不断向前发展,也是与亚文化的补充和推动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文化在发展本身也会对主流文化产生一定的丰富和补充作用,使之发生一定变化,更富有生命力地朝着最先进文化的方向继续前进。总的来说,学生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并行不反的,具有一定的时代合理性。
任何学校,都必然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应按照社会发展和主流文化的目标接受教育。似乎有一个现实情况是,学习成绩决定了一个人的荣辱和地位,所以每个学生都重视学习,内心都很在乎学习成绩,虽然“以成绩论英雄”是与来自中国社会、家长、老师、同伴的压力有关,但是也反映了学生自己内心的愿望。学习好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在乎学习成绩,是因为想继续进步,做一名成功的学生,因此压力更大;学习差却不断努力的学生也在乎学习成绩,是因为希望自己得到认可,获得自信;而那些不努力学习成绩又很差的学生,内心同样也在乎学习成绩,但由于失败了,得不到认可和鼓励,于是装出对学习好的同学的“不屑”和敌意,以表明自己似乎对成绩无所谓,其实心里也会为每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而伤心。不过,学习成绩好坏只说明了一个学生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能代表这个学生能力水平的全部。可是,目前较普遍的是,从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首先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这样就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和苦恼。 学生文化中蕴涵着年轻一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社会人,他们对社会和生活有强烈的关注,从社会大环境中获得的知识和认识,甚至要多于学校教育所给予的。他们能够及时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兴趣对自己的未来加以定位,并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笔者在对一群上海初中学生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学生对公民道德习惯的认识反映了他们自身所具备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具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比如,他们对语文课文材料的学习和认识,对“英雄”、“罪犯”、“正义”、“法制”、“名誉”等概念的理解,反映出了逐渐成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现出他们的思考具有时代性,立足于国情和现实生活的特点。对于语文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学习感受,学生从主观上为鲁智深的抱打不平而喝彩,认同其正义感,但是从客观上理性分析,就认为“这种打死人的行为是犯法的,即使是为了正义,也不能触犯法律,不能以暴制暴。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那个不讲法制的社会,鲁智深若不抱打不平,郑屠就会继续作恶滋事。”学生们能有这样的认识,说明对当今社会文明和进步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同,反映出较强的法制意识和正义感,对社会生活安定和人民幸福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这是和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的认识。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学生文化都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差别,例如偶像崇拜现象。偶像崇拜是学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不同时期和不同政治背景下,学生对偶像的认同与选择有明显差异。学生的这种选择,实际上也是对于社会中具有某种代表性或一定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的认同与选择。所以,学生的偶像文化的构成就必然要因社会中的价值取向的变化而有所发展变化,当社会中的价值取向发生“根本性的”或“转型性的”变化时,学生的偶像文化的构成也会随之变化。从最崇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雷锋、张海迪、拿破伦、孙悟空等,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到影视文学作品里的虚构人物,各种各样;而且学生崇拜的人物日趋偏离学校教育和主流文化长期宣传倡导的“榜样人物圈”,越显分散,不再聚集在某个人物上,没有一个受崇拜的人物被10%以上的学生选择。而没有特定偶像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许多学生崇拜的人物就是自己,说明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以至以自身取代了偶像的榜样地位。这其中也隐含着学生逐渐对偶像的带有理性地认识,能够看到那些人的缺点和不足,仅就某一个方面让学生喜欢,而不是全盘认同和盲目崇拜了。①许多学生对偶像具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性和一定的理性,他们对科学家、文学家的崇拜,也主要不是因为学校的引导和课文内容的宣传而产生的,而是来自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崇拜对象趋于多样化,不稳定,涉及到社会上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反映出了时代的变化、社会发展,甚至是各种新兴职业的发展趋势,从中体现出他们对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事物的了解和关注程度增加。追求生活化、轻松化的方式,使许多学生对重要他人的崇拜也趋于平凡化了,不再仅仅是那些远离百姓生活、道德情操高尚的完美英雄和圣人,而是有血有肉、走下圣坛的、有缺点的人物。学校教育所宣传的榜样人物,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识比较遥远,许多学生无法获得切实感受。
城市和乡村的学生文化也有差别。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提高,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寻找童趣、轻松搞笑、简单、拥有卡通情结成为许多都市年轻人普遍的生活态度。当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时,厌学情绪就越大,学生们就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追求和营造轻松、搞笑,并通过玩耍来消解紧张,享受快乐,张扬个性,“做回我自己”。不过,他们并没有完全排斥正式学习,并没有沉迷于搞笑和获得童趣中,他们也在不断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并在这种要求下不断成长,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学龄儿童最大的快乐就是能上学,哪怕经济条件再差,上学路途再远,都会风雨无阻的去学校,刻苦学习是学生们彼此共勉的精神支柱,其他的事情关注较少。文化的意义是由涉入其中的社会行动者所提供的,①所以,在总体上,学生文化的意义是由学生所提供的,是符合学生身心和认知特点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