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博物馆的建筑布局

如题所述

青州博物馆陈列面积达7000平方米,十二个展厅,分别为:
青州简史陈列厅
内藏元青花三件
三件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为1985年4月山东省青州市粮食中转库铁路西侧元代墓葬出土。
此墓出土的三件青花瓷器,一瓶、一盘、一碗,为墓葬中常见的器物组合,从胎、釉、造型、纹饰、青花的发色看,处处都表现出元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三件瓷器胎体均坚致细密,较为纯净,局部含有少量杂质,呈铁褐色小点状,胎体从口沿到底部由薄逐渐增厚,玉壶春瓶和碗尤其变化明显。其釉质莹润,白中闪青,口沿处非常薄,有的地方甚至露胎,底足施釉不甚到底,玉壶春瓶底足内施薄釉。胎与釉结合处呈现非常自然的火石红色。从造型看,玉壶春瓶颈部细长,腹部不太丰满,整体显得瘦高;玉壶春瓶和碗圈足外撇,盘、碗口沿呈葵花形,碗圈足内有明显的乳丁状的突起,这些都是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征。从纹饰看,卷草纹、回纹、蕉叶纹、变形莲瓣纹、菊花纹、龙纹都是元代非常流行的纹饰,尤其是玉壶春瓶上的龙纹,小头,细颈,三爪,网状鳞,堪称元代龙纹的典范之作。从青花的颜色看,颜色深浅不一,发色较为浓艳,所用钴料应为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颜色深的地方呈现蓝黑色,用手触摸有明显下凹的感觉。 这三件青花瓷器出土地点明确,时代特征非常典型,为我们深入研究元青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说明:
01龙纹玉壶春瓶
口径8.8厘米,底径9.3厘米,高30厘米。圈足略外撇,器底轮旋纹明显。胎质较薄,胎体坚致细密。釉质细腻而莹润,白中泛青。器底施薄釉,通体没有明显的积釉之处。胎与釉交接处呈现火石红色。器纹饰上下分八层,口沿内绘卷草纹一周,颈部饰蕉叶纹、变形回纹,肩部及近底处饰莲瓣纹、卷草纹各一圈,腹部主体纹饰为龙纹。龙三爪,小头细颈,张口露舌,双目炯炯,四肢矫健有力,颇具动感,龙鳞为网格状,龙四周点缀有如意头飘带云和火焰纹。整体画面构图严谨,主次分明,和谐完美。
02鹿纹盘 口径16.5厘米,底径13厘米,高1.4厘米。口沿为七瓣葵花形。唇边外折,浅腹,平底无釉,口沿边缘用青料绘卷草纹一周。盘心为两棵交叉的倒垂柳,树枝在微风中飘荡。树下画一只鹿,作回首仰头状,一只前足抬起,三足踏地,作观望状,似乎在招呼同伴,充满动感。近景绘石头兰草、灵芝以及其他花草。此盘图案构思美观大方,纹饰布局严谨,给人们的印象是满而不乱,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03菊花纹压手杯
口径7.5厘米,底径2.9厘米,高3.9厘米。葵花形口沿,圈足,足内无釉。内口沿绘卷草纹与细弦纹,杯心绘缠枝菊花纹与宽弦纹。外边缘饰青花纹带一周,腹部绘缠枝菊花纹与弦纹。胎体稍显厚重,纹饰较粗,显得敦实、沉稳。这种杯因胎质厚重,器形小巧,将杯覆合手中,大小恰合掌心,故有“压手杯”之称,可做茶具、酒具及其他生活用具 。
龙兴寺佛教造像
多次赴海外展出
古代书画陈列厅
有清明上河图,状元卷等
石刻雕塑陈列厅
陶瓷陈列厅
2006年6-8月,山东省考古所青州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位于青州市谭坊镇香山北麓的香山汉墓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对墓葬和周边进行了考古钻探。此次发掘共清理陶俑、陶器2000余件,青铜质、铁质武器2000余件,因陶器、陶俑彩绘保存完好,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被评为2006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此后,在国家文物局的鼎力支持下,在文物保护专家的极力呼吁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国家文物局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基地)、青州市博物馆联合制定文物保护方案。到目前为止,这批文物的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成果处现。现将成果作初步展示,以飨专家和广大游客。  香山汉墓陪葬坑南北长约7米,东西宽5米,深4米,分三层。陪葬坑内容庞杂,大体可分为人俑、牺牲俑、家禽俑以及各类礼器、生活用器等。  这里是陪葬坑第二层全景图。西半部为陶牛、陶马,东半部以生活用器为主,南端放置十几个大型立俑。从墓葬地域、形制以及出土器物来看,年代为西汉前期,墓主至少是淄川国的贵族,甚至是国君。  人俑近800件,可分为立俑和骑俑。  现在我们看到的六身长袍男立俑,方冠,束髻,身着及地长袍,手拱而立。他们的冠帽带,有的用泥条粘在下巴上,有的则是在下颌处用紫褐色彩绘勾勒,整体感觉大方威仪。  此处陈列的三身男侍俑,一身短打,作仆役打扮,双手分开,作执物状。从冠饰、服饰及发髻细节可推测其身份地位远低于长袍男立俑。  长袍女俑体态小巧,身姿婀娜,呈S形,尽显女性柔美。发髻宛然,镜中可见长发飘飘,引人遐思。面容低眉顺目,谦卑恭谨,显示出当时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  骑俑服饰华美,面容肃穆威武,胯下战马健硕,昂首嘶鸣,气冲云霄,出征在即、胜券在握的感觉跃然于眼前。  陶马约350件,或张口长啸,或昂首侧目,或低头嘶鸣,各具神态。做工精致,肢体比例准确匀称,有枣红、白、黑、花等多种色彩,周身饰有彩绘,马具马饰一应俱全,尤其是披挂于马背上的彩绘马鞍,线条清晰流畅,精美异常,为研究汉代马具提供宝贵资料。 家禽俑约250件,如陶猪、牛、羊、狗、鸡等,他们或卧或立,形态各异,极具生活情趣。  另外,有成套的礼器,如鼎、壶、卮等,也有生活用具,如盆、盘、耳杯等约600多件。大部分器物上有红、白、紫等精美的彩绘,纹饰以卷云纹、水波纹为主。陶质细腻,颜色绚丽,纹饰清晰,制作精巧细致,充分展示了汉代的制陶工艺水平。  总体来看,香山汉墓彩绘陶最卓著的特点是精致细腻的彩绘。人俑形态逼真,面容清晰,五官、胡须、冠服细节等表现手法极具真实感和艺术感。衣冠服饰色彩主要有紫、粉红、黄、黑等。诸多色彩中最让人振奋的当属紫色,此色叫中国紫,又名汉紫,是两千年前的一种人工合成颜色。当今科技水平可以轻松地分析出中国紫的分子构成,但两千多年以前的人们是如何合成这种颜色的,目前仍是未解之谜。  细心地观众会发现,诸多人俑或是马俑身上有粘合处或孔状,这说明其制作方法大部分是分开制作,人俑的头和身分别制作,马俑的头颈四肢与躯干分开烧造,然后再粘合在一起。人俑身上的孔内原来多为木质的礼器或是兵器,现已腐朽不见。  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他们“事死如事生”,认为人不会死去,只是到另外一个世界享受生活。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两千年前汉代人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和浪漫情怀 。
石刻碑碣陈列厅
玉器陈列厅
宜子孙玉璧
青铜塑像陈列厅
陈列展览坚持精品化、专题化的原则,突出青州特色,集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雅俗共赏。
状元殿试卷
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中国唯一的殿试卷真迹,价值连城。它的发现和失而复得,曾引起国内外的一阵阵轰动,外国几家通讯社也曾为此争发消息。它填补了中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中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系国家一级文物。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为19折册页,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为当时的皇帝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占一折。下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主张“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简历。后3折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为满足专家学者及收藏家的要求,青州博物馆将状元殿试卷复制展销。赵秉忠(公元1573-1626年),青州郑母镇人,15岁补府学生,25岁中状元,30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升庶子,典试江南,曾为国家选拔过不少栋梁之才,官至礼部尚书。因受魏忠贤阉党迫害,致仕还乡后又被削官夺俸。天启六年,愤懑而逝。
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
1996年10月7日,青州博物馆在青州龙兴寺遗址内勘探并抢救性发掘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并在博物馆展出。龙兴寺约始建于北魏时期,元末明初废弃,是一处延续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最北部,南北长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着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其中既有大型造像碑,又有单体造像,涉及佛像、菩萨像、弟子、罗汉像、供养人像等诸多题材;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高仅20厘米。装饰丰富多彩,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无所不包。其中北齐时期用青州本地出产的石灰石雕刻的石像为最多,绝大多数上施彩绘和贴金,部分保存较为完好,实属罕见。这批佛教造像延续时间长达500年,类型多样,造型优美,雕刻精湛,立体感强,威严凝重,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群之一,被评为‘96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国家文物界的权威人士认为:龙兴寺佛教造像“地方特色鲜明,整体艺术很高,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汉代“宜子孙玉璧”
1982年春从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古墓中出土。经鉴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完整、最大、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质地为和阗墨玉。圆形出廓,外径15.4厘米,内径2.6厘米,出廓5.4厘米,重375克。中部有凸起圆环。环与外廓间交互浅浮雕夔龙与乳丁共8组。环与内孔间雕乳丁158个,背面与正面同,是乳丁减为118个。出廓部分由透雕夔龙纹组成,纹中间透雕“宜子孙”三字。这块玉璧以体形大,雕技精湛为世人所珍,是仅见的有字汉璧,为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铜锭
国家一级文物。长14厘米,重1562.7克,两端呈圆弧形,中部呈束腰形,表面微凹,凹部錾刻铭文,只辨“重□五十两”数字,背面平光。这是朝廷的压库币,中国罕见。  
清明上河图
明四家之一仇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图卷画心纵33.4厘米,横840厘米。不仅摹写逼真,而且有“再创造”。它描绘了北宋时东京汴梁(今开封)的远郊、近郊、汴河两岸、城内和宫城等地清明佳节时的情景。图中有高大的宫殿,繁华的市区,也有幽静的村店;有豪华的宫廷龙舟,高雅的轩辇,也有古朴的牛车帆船;有华贵的官员和夫人在赏春,也有穷艺人在街头卖艺,农夫在辛勤耕作等。画中人物2012个,或动或静,或聚或散,城郭楼台与远山近树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运笔细腻,设色考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明代绘品,也是传世的唯一摹本。画卷前有明四家之一文征明撰写的《清明上河图记》,文末说:北宋张择端所绘之“真本传历既久,自元及明,原委有绪,今已入天府,不可复见,其粉本向藏朱理大家,予及见之,因乞吾友仇君实文临摹,经岁毕工,纤毫无漏,直可夺天巧,复旧观矣,后之览者,当即以真本视之可也。”
清代石碑
青州市博物馆还存有两方清代石碑,记载了青州驻防旗兵参加镇江抗英战役的英勇事迹。一方是钞刻的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六月,在江苏镇江府建立的“青州驻防忠烈祠碑”;一方是同年八月青州府在驻防满洲城(北城)建立的“显忠碑”。两碑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同一历史事实。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调集了新式枪炮装备的7000余人,攻打镇江,而城中只有旗兵1500人,其中有青州旗兵500人,他们手持大刀长矛,与侵略军奋勇拼杀,取得了毙伤敌160余人的胜利。据镇江“青州驻防忠烈祠碑”记:“六月十四日,天将午,火箭齐发,东、西、北三城楼俱被焚烧,贼乘势攀跻,其他守兵以千数,皆震慑,独青州兵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杀贼,青州兵何以异此?此以见忠义之气常存于天壤也。抑又闻自军兴以来,调防兵多为民病,独青州兵与民相亲,民恃以无恐。故战死而民思之,不置礼有之;有功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郡之人立宙宇城西内享祀……”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青州兵的卫国献身精神:“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都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个。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第189-190页)。青州人一直把这两方石碑看做中国近代史的一份珍贵史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份好教材。
其他珍品
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文物之精品,难以尽述,诸如距今7000年之久的北辛文化遗存,岳石文化郝家庄类型之典型器物,苏埠屯商墓出土大批青铜器,特别是大型“亚丑”铜铖等都是出土的稀世珍品。再如北齐临淮王像碑、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的陆子彰造像、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的黄良造像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的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书画长卷,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手书条幅《前璧赋》,清末林则徐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真迹等等。另外,大于北京故宫门前石狮的一对明代石狮,高于颐和园门前铁鹤的一双铁鹤也被誉为“中国一绝”。
馆内“青州简史陈列”采用通史式陈列布展,脉络联贯清晰。“原始社会”,重点介绍古代精彩的陶制品。“奴隶社会”,以苏埠屯墓群为重点,突出介绍殷商时期精美别致的系列青铜器。“封建社会”,重点介绍南北朝佛教盛期的石雕珍品、红袄军起义的遗迹遗物、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侧重介绍革命导师恩格斯歌颂的镇江战役中青州驻防满营将士们的英雄壮举等。展览融实物、照片、模型、图表、文字、讲解为一体,并配以光、声等特殊效果,使观众在感受历史之余有赏心悦目之感。青州博物馆每年接待中外观众近15万人次。
绿釉双鱼壶:高27厘米。壶为两条连体鲤鱼相拥的造型。通体施绿釉,釉色凝重,眼珠用黄褐彩点缀,造型奇妙,形象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
清李紫封葡萄图:纸本,6轴组成,每轴纵179厘米,横47.8厘米。 画面正上方有李紫封的题诗:昨岁中秋月倍圆,海南丰母不成眠。明珠一夜无人管,迸向谁家纸上悬。落款:丁酉年画于桂林草堂,以应慧林大和尚雅致,七瘿主人李紫封。整幅画面钤朱印:李氏画、蕉窗、李氏紫封、景恒之印。李景恒、紫封、李氏画印等。 图中葡萄的老干从左下边画起,蟠曲伸向画面右方,藤条弯弯曲曲,错落有致,枝叶连片纷披,累累葡萄挂满枝头,随意自然,富有生机,远望画面有如蛰龙惊雷,横空而起之势。画面以匀净透明的水墨技巧,达到了动人的气势,有着逼真的表现力,尤其那根老葡萄藤用笔苍劲,含蓄有力,气脉贯通。此画采用了西式光照构图原理法,枝叶果实画得清晰,似乎处在灯光下,使人感到一种别样的迥异于自然感觉的境界。

苏埠屯出土商铜车辕:长7厘米。青州苏埠屯出土。正面装饰凸出的饕餮纹(即人面纹)。
商代青铜车饰件: 长21.4厘米。青州苏埠屯出土。上面装饰有饕餮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