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飘流记》读后感640字

如题所述

到底何为经典,我想最最重要的就是,它到底描写的像不像。

没错,这绝对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点,试想如果一本书描写的完全都不像那么一回事,那怎么会打动我们,吸引我们。如果你读过《鲁滨孙历险记》,我想你一定会猜丹尼尔·笛福是否真的经历了这一切,里面的故事情节简直就像真实发生过一般,尤其是对细节的处理,入木三分。

这里就要说经典与一般读物的区别了。这里举三个例子,记得看过一部美剧《犯罪心理》,也是一部广受好评的美剧,其受到如此赞誉的重要一点,就是对剧中FBI的心理分析师描写实在是太专业了,完全不会让我们感觉有何突兀之处,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教科书来看。

再要说的就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我不得不在这里详细的重复这一段:

“客店女掌柜却根本没在听他:她竖起耳朵在听远远传来的一阵阵辚辚声。可以听得出,马车行进声中还夹杂着松了的马蹄铁敲击地面的哒哒声,最后,燕子停在了客店门前。”

本段摘自周克希的译本。这段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完全是因为福楼拜对细节的处理,由于客店女掌柜每天都能听到过客的马车声,所以她完全说的出这些细节(马车行进声中还夹杂着松了的马蹄铁敲击地面的哒哒声),甚至这么专业,这也是经典的特征之一,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要说的漂亮(像那么回事)。而实际上,福楼拜并不是女掌柜,但他能描写到如此详细,如此专业,完全是大师级水准,也是《包法利夫人》经典的重要佐证。

第三个例子,就是当前的网络修仙小说了。这些小说之所以永远成不了经典,甚至无法进入主流文学,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完全是建立在自己的想象之上,我们无法去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节到底像不像,这也给这些作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写这些大家没有见过,不曾有的过东西而不怕写的不像。

上面提到了细节,我又要举出《鲁滨孙历险记》的一处让我极为惊讶的地方。早在鲁滨孙的船只失事后(书中比较靠前的地方),鲁宾逊曾重新登上船的残骸,收集对他有用的东西,其中一段如此的描写:

“看到这些钱币,我不禁苦笑一下,大声说道,“都报废了!你们还有什么用?对我来说,真是啥也不值了,对,已不值得把你们带上岸去;你们这整整一堆,还抵不上一把餐刀;我是不会用上你们了;你们就留在船上,以后沉到海底去吧,因为你们同怪物一样,不值得拯救你们的命。””

在遇难这种情况下,金钱确实毫无用途。但作者笔锋一转写道:

“但后来转而一想,我还是用帆布把这些钱包了起来带走;”

起初我还有所疑问,为什么前面说的那么好,最后还是要带上这些无用之物。其实,这段描写非常精妙,它完全体现了鲁滨孙矛盾的性格,他仍然希望重回文明世界,这样这笔“横财”便有了用途。

其实这还不是最为让我惊讶,而是在非常非常多的情节发生之后(估计有些读者都忘了这些钱的事情了),鲁滨孙突然就提到了这些钱:

“前面提到,我有一包钱,其中有银币也有金币,总共约三十六磅。唉!还不是一堆糟糕又肮脏的废物,空放在那儿,对我一点儿用处也没有!”

这就一个优秀作家对细节的处理(包括又奚落了一番鲁滨孙的矛盾心理),在《伍尔夫读书随笔》中伍尔夫对此书的细节也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光有好的故事,细节的描写还不够,也还要有好的写作技巧和手法。通读此书,你会发现此书竟整本都是叙述,包括对话在内,这还不算是最难的,可以想一想,整部书绝大多数的部分都是鲁滨孙一个人在岛上,基本上全是“我”的故事,同时,他在岛上经历了二十八年的生活,其中大部分都是生活的中的琐事,这些条件一定都给了笛福写作的挑战,但是你会发现,此书不仅仅不枯燥,反而非常有趣。其原因之一就是尽管绝大多数文字都是在写生活中的琐事,但却完全没有重复的部分,加上细节描写处理得当,让读者反而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想,只有伟大的作家才能应付如此大的挑战。

作者并没有在鲁滨孙回来之后就结束整个故事,反而又写了他们如何翻越雪山,礼拜五斗熊和智斗群狼的故事。我想笛福一定是想写这些故事,又不想单拿出一本作品来描写这些,只能草草加在《鲁滨孙历险记》的后面。而为了完美的结局,鲁滨孙又回到了那个岛上,甚至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

一般来说,好的作品都要有深邃的思想在里面,此书大概就是鲁滨孙自我救赎的部分了。鲁滨孙从一个不信仰上帝的人,到完全信仰上帝,再到传教给礼拜五,这一整个过程贯穿整部书始终。我想这也给那些处于困难阶段的人们提供了安慰:要相信有的时候就是上帝在为我们安排命运(安于当下),另外,你还会比鲁滨孙更惨么(玩笑话)?

当然还有其他的地方可以体现此书的经典之处,在此不一一列举。最后要说:

如果要出海,最好带上两本书——《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鲁滨孙历险记》,这两部作品都可以作为生存指南(我又赞美了细节的描写),前者适合在船上漂流,后者适合在荒岛上生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