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周作人反目写下的作品

如题所述

在周氏三兄弟中,鲁迅与周作人之间的恩怨尤其让人感慨。其中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鲁迅研究专家朱正在分析大量资料后认为,周氏兄弟失和主要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

  弟媳癔病导致兄弟失和

  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打击沉重: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是与弟弟周作人失和。由于父亲早逝,在讲究“长兄如父”的旧中国,鲁迅对周作人的付出可想而知。他们不仅是同胞兄弟,而且志趣相投,在写作翻译等方面长期合作,关系非同寻常。尽管鲁迅生前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兄弟失和,但这无疑让他陷入了极大的人生哀痛之中,为他一生蒙上了更深的悲剧色彩。

  在《鲁迅三兄弟》和《一个人的呐喊》中,朱正都用较大篇幅对此进行探讨,他甚至没有回避坊间最流行的说法:鲁迅曾经调戏过羽太信子,最要命的是羽太信子造谣说鲁迅曾经在他们卧室的窗下听窗。言下之意鲁迅的人格和品德都有问题。但朱正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引用章川岛的话进行反驳,“听窗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窗前种满了花木”。

  鲁迅和羽太信子之间的矛盾,最主流的看法是出于经济原因。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鲁迅有时候对我说:‘我对启明(周作人),总老规劝他的,教他用钱应该节省一点,我们不得不想想将来,但他对于经济,总是进一个花一个的,尤其是他那位夫人。’从这些地方,会合起来,大约他们反目的真因,也可以猜度到一二成了。”这种说法最为主流评论界所接受,朱正也表示赞同。

  朱正在《兄弟失和》中写道:周作人常常为信子的癔病所苦,1934年她同周作人到日本游历,可是她疑心丈夫有外遇,“冷嘲热骂,几如狂易”。事发那天的日记,被周作人剪去十来个字:“7月17日,阴,上午池上来诊。下午寄乔风函件,焦菊隐、王懋廷二君函。”池上是常来看病的日本医生。朱正据此推断:假如这天池上真是来给癔病发作的信子看病,信子“易作,如谵如呓”,周作人就是把她的谵语或者呓语作为同兄长绝交的理由了。北大中文系教授严家炎认为,“《兄弟失和》写得十分精彩和有说服力,尽释疑惑,可成定论。”

  写《伤逝》为哀悼手足之情

  朱正认为,周氏兄弟决裂之后,两人都难以忘怀手足情。1925年10月12日,周作人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短文:《伤逝》。并用了一个不常用的笔名:丙丁。文中传达了他对已经不可再得的兄弟之情的追念。鲁迅当时是《京报》副刊的撰稿人和忠实读者,不知道是鲁迅自己看出来的,还是别人告诉他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周作人。鲁迅后来也以《伤逝》为题写了一篇小说作答。《伤逝》的写作日期是10月21日,也就是周作人的《伤逝》发表后的第九天,写成之后直接编入小说集《彷徨》中。这篇以“涓生的手记”为副题的第一人称的小说,也许是鲁迅小说中感情色彩最浓重的一篇。小说在开头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到伤感的氛围中。两个星期后,鲁迅又写了一篇小说《弟兄》,写的是张沛君照看生病的弟弟靖甫的故事。许寿裳在《关于〈弟兄〉》一文中指出,“这篇写张沛君为了兄弟患病,四处寻医,种种忧虑奔走的情形,大部分是鲁迅自身经历的事实。”

  失和之后仍相互关注

  即使在兄弟失和之后,他们仍相互关注。鲁迅晚年对周作人是很关心的,除了回答外国记者问题时给予周作人很高评价外,还曾对身边的文化界人士说,现在文坛上读书多的当属周作人了。根据周建人回忆,鲁迅在逝世前几天,还找来周作人的文集阅读。而据周作人日记记载,在“文革”的暴风雨即将到来时,他自忖不久将有灭顶之灾,也拿出鲁迅文集读起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当天,周作人突然接到三弟周建人的电报,得知鲁迅去世的消息。他照常去大学,为的是给等待他上课的学生们一个交代。他对学生们说,家兄不幸在上海逝世,今天的课就不上了。当天,他接受《大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关于家兄最近在上海的情形,我是不大清楚的。因为我们平常没有事是很少通信的。虽然他在上海患着肺病,可是前些天,他曾来过一信,说是现在已经好了,大家都放下心去。不料今天接到舍弟建人的电报,才知道已经逝世。”

  从他的口气里似乎听不出来他同鲁迅有过什么矛盾,实际上他说的来过一信,是指鲁迅写给母亲的信。他和鲁迅不是“很少”通信,而是从来不通信的。除了接受记者采访,周作人还接到了很多报纸杂志的稿约,要他谈谈鲁迅,但周作人非常克制,只写了两篇,《关于鲁迅》和《关于鲁迅之二》,后来收在《瓜豆集》里,申明了他对鲁迅的看法,语气平和,实事求是,不贬低也不抬高。

  “寿则多辱”的晚年生活

  虽然解放前不肯多写鲁迅,但在解放后,因为生活所迫,周作人不得不大量写鲁迅,以周遐寿的名字出版了两本书:《鲁迅的故家》和《鲁迅小说里的人物》。1956年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时,他又写了不少文章,以周启明的名字结集为《鲁迅的青年时代》。就连许广平也讥讽他,当初骂鲁迅,现在吃鲁迅。周作人晚年最大的工程是写作《知堂谈往》和翻译希腊作家路喀阿诺斯的《对话集》,前者是他的自传,后者是他素来喜爱的著作。1955年,周作人还以周启明的名字翻译出版了《伊索寓言》。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在屈辱中离开了人世。据鲁迅的长孙回忆,周作人去世后,他的父亲周海婴接到了讣告,但没有去为叔叔送行,他可能是为了注意影响。周作人晚年喜欢引用他们周家老祖先的名言:寿则多辱。如果他本人在1939年元旦遇刺身亡,他不但不会有后来的屈辱,而且以其文化方面的业绩,在现代文学史上将同鲁迅一起发出耀眼的光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