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什么叫部门管理体制?

如题所述

部门管理体制是指:对于企业,建立专门进行管理的政府部门。

赫鲁晓夫上台后不久,在工业部门进行了所谓的“经济改革”。这一“改革”的实质,就是废除适应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某些经营、管理方针,代之以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针,把利润原则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指导原则,使追求利润成为生产的最终目的。

扩展资料:

中国的大部门体制:

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举措。

它可以化解政府部门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助于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也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

大部门体制是大部门体系和机制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大部门体系是一种由核心化的行政决策中枢及其办事机构、综合化的政府组成部门、专门化的执行机构三个要素形成的政府组织架构

大部门体系应采取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大部门体制的实质是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是政府组织架构调整与政府运行机制再造的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部门体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28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如何管理国家,建立什么类型的国家经济管理结构,苏联经历 了长期曲折的摸索过程。纵观苏联六十多年的历史,除了二十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时期和1957 年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这两段时期外,长时期实行的是以部门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苏联一 些学者认为,部门管理和地区管理两个原则,都有科学根据;但也各有缺点,不能只强调其 中一个原则。但是,如何把两个原则正确结合起来,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可以算 是他们的经验之谈,这也是社会主义各国在经济管理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苏联经济管理体制 的弊病主要不在于是实行以部门为主还是以地区为主的管理原则,而在于苏联从三十年代中 期明显出现的而在战后更加严重的经济管理的集中化和行政化趋势,它主要表现在国家经济 决策权限过分集中,管得过多,统得太死;在经济管理结构上,长期坚持过分集中的部门管 理体制,地方和企业缺乏必要的生产自主权,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
苏联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是逐步形成的。1926年,苏联进入工业化时期。为了集中 力量和加强基础工业和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加强了部门管理。这是十分必要的。1929年联共 (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工业改组》的决议,决定在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按部门设立总管 理局。1932年,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改组为重工业人民委员部,并由该委员部中划分出森林 工业人民委员部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此后,随着新的工业部门的出现和企业数目的增多, 不断按部门设立经济管理机构。从1932年到1941年,苏联共设立39个人民委员部,其中仅工业部就从4个增加到25个(不包括共和国部),其中大部分是新兴工业部门。1956年,苏的联盟部和联盟兼共和国共有52个,其中有25个工业部。1957年,赫鲁晓夫发动了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撤消了几乎全部主管部,建立了105个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实行地区管理体制。1665年苏联实行经济改革时恢复了部门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又有所膨胀;共设立部、委和总管理局75个,其中属于工交部门的有52个。1984午,管理机构进一步膨胀,中央 部委增加到87个(不包括共和国部);其中属于工交部门的有72个,工业部、委有37个,仅 机械工业部就有13个之多。苏联政府机构之多,已占世界之首。
苏联这一套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在—定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对苏联经济的发展起 过积极作用。这种体制能够保证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统一使用,把资源用于国家重 要的项目和应付突然事件,也有利于贯彻统—的科学技术政策。但是,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 发展,这种过分集中的以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产生了一系列弊病,概括说来,主要是;
1.经济管理过分集中。苏联1965年经济改革时曾试图较大限度地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经营 自主权,后来在批判所谓市场社会主义和推行企业联合公司化过程中又加强了集中化倾向。 目前,苏联地方机构和企业在计划、财政、物资和价格方面实际上仍然没有什么决策权。据 最近一期苏联杂志透露,苏联现在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指标数已经超过1965年经济改革时的 一倍,即达到三十个以上。管得太多,统得过死,仍然是苏联经济发展和管理中存在的最大 弊病。
2.经济管理机构行政化。苏联无论在实行部门管理为主还是实行以地区为主的原则管理 经济,都长期使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建立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苏联是个大国,经济规模 大,生产部门多,必须设有—定数量的经济管理机构。但是,象现在这样随着工业部门的增 加而不断增设管理机构的做法,已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结果是部门林立,互相扯 皮,机构庸肿,人浮于事;滋长严重的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部门利益高于一切,影响地方 的积极性和综合发展。七十年代初,苏联曾大力批判强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的观点,尔后 又重新加强各级经济管理机构的行政化趋势。
3.经营管理缺乏活力。苏联坚持单—的计划调节,反对市场调节,企业为计划而生产, 整个经济缺乏市场需求的弹性。结果,往往是产品不对路,质量低劣,浪费惊人。至今,苏 联的企业仍然是国家机关的附属品,不承认它是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没有得到应有的经 营自主权,缺乏应有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责任;企业和职工缺乏经营主动性和积极性,劳动生 产率日益下降,社会生产效果越来越低。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简单的来说就是对于企业专门进行管理的政府部门

我们知道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都是自由存在的

但是苏联自从斯大林消灭私有制以后 企业都是以一种政府机关或者政府监督下的单位存在的

赫鲁晓夫采取下放企业权力 放弃部门管理体制 增强企业活力的做法

勃列日涅夫时期则是为了稳定国内经济 维护对国家经济财政的绝对控制 同时也为了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美国争霸 这一时期的苏联国力是最强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