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貌通讯的表现形式

如题所述

概貌通讯,也称风貌通讯,是勾勒某一地区、某条战线或某个单位面貌变化的一种通讯。报刊上标以“见闻”、“巡礼”、“侧记”、“纪行”一类字眼的通讯文章,大体皆属概貌通讯。概貌通讯是应用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文体,它以报道神州大地新风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它呈现给读者的是某地的新变化、新气象、新面貌,能开阔读者的视野,振奋读者的精神。读者阅读风貌通讯,就如同在作者的导游下作旅行。当然,风貌通讯不是纯照相式地录下一些场景,它还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既可叙述某一地方的经济文化现状,也可说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使之能给人以思想上的教益,同时又获得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这样。风貌通讯如何开好一个头呢?
位置叙述式。
从富有特征的地理位置上起笔,往往个性鲜明,引人注目。如《二连——祖国的“窗口”》的开头:
人们喜欢把祖国的版图形象地比喻为一只引颈啼鸣的“雄鸡”。你可曾注意到,在那弯弯的“雄鸡”颈背联接处,集二线铁路的尽头,有一个不起眼的小点儿,那就是我国通往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唯一口岸,被人们誉为欧亚“大陆桥”的年轻城市——二连浩特市。(见1988.1.28北京日报)
特点叙述式
抓住某地的特点叙述,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如《贺兰山下的“小北京”》的开头:
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著名山脉贺兰山脚下,有一座号称“小北京”的城市——巴彦浩特、它是中国“沙漠王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提善盟的首府。虽然在它的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腾格里、巴格吉林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但这座小城凭借贺兰山脉这一天然屏障,故这里的气候湿润温和,风光秀丽,具有内地城镇之丰姿。尤其是这里的建筑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又与北京相仿,故人们给它起了个“小北京”的别名。(见1987.9.30新华社新闻稿)
景物描写式
把景物画面集中展示一些给读者,让读者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如《古老西关春意浓》的开头: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广州市古老的西关——荔湾区文昌街、龙津街、文安街……的横街窄巷口,也是春意盎然:荷溪碧柳、延桂留芳、龙津胜处,一个个街头小景里垂柳丝丝,嫩草茵茵,绿树婆娑,时花吐艳,金鱼游弋……(见1987.3.17羊城晚报)
概括叙述式
提纲挈领地概述、浓缩,能让读者很快就获得一个整体印象,如《开放的花城》的开头:
花朵,只有在她盛开的时候最鲜艳。
花城广州,这个有2800多年漫长历史的古城,曾经是南越赵佗王朝的都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光彩夺目。(见1988.1.18新华日报)
行程叙述式
作者把自己的行程叙述出来,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如《“而立”年华展雄姿——湛江港访问记》的开头:
北国大地春意正浓时节,我们专程来到“三面海风沁人醉,四季鲜花照眼明”的雷州半岛,访问了素有“南海明珠”之称的湛江港。(见1986.4.29人民日报)
对比叙述式
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某地发生的变化,新旧相映,给读者的印象比较鲜明强烈。如《京东大地又一城》的开头:
一位在外工作的人回到老家燕郊下了火车竟迷了路。哪里来的高楼、水塔、柏油路?又啥时建的工厂、学院、研究所?而两年前,除了老镇子上有一条窄窄的小街外,周围还都是荒沙地、故围子啊。变了,变得太快,变化太大啦!(见1986.10.27北京日报)

感受叙述式
在叙述时适当融入自己的感受,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如《徐州城叠城奇观》的开头:
漫步在古城徐州街头巷尾,尽管有一幢幢高楼广宇摄入眼眸,但透过现代生活的氛围,却能感受到它的古朴,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这座现代化的古城与古老的地下城重叠着,构成了一幅十分有趣的城下城画图。(见1988.12.20新华社新闻稿)

引用叙述式
适当引用一些具有一定权威性人物的话,可表现出其风貌特点的显著性。如《风雨沧桑芦沟桥》的开头:
“在这条河上有一座美丽的石桥,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赞美的石头桥,就是我国人民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地方——芦沟桥。(1987.7.4新华社新闻稿)

背景叙述式
从某一地区的背景材料写起,能唤起读者的记忆,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如《春风已度雁门关》的开头:
晋北雁门关外:
一片绵亘起伏的高原,
一个历代闻名的古战场。
杨家将曾在此地的金沙滩血战辽兵,
李自成自此挥师攻占北京城。
现代史上,这里更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平型关大捷……(见1987.12.1中国青年报)
典故引出式
有些地名的来历本身就包含着一个典故,以典故引出正文,一般比较自然亲切,富有魅力。如《“宝鸡初鸣”》的开头:
相传远古时候,一只神鸡从天而降,落在八百里秦川西端的一座山峰上,光若流星,啼如雷动,化而为石。以后,那座落了神鸡的山峰被人们称为“鸡峰山”,山脚的古城,也就更名为“宝鸡”了。(见1987.2.5暸望)
侧面描写式
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从一个侧面写起。这样写来,往往意境深远而奇妙,清新而隽永、令人回味。如《美丽的古城——凤凰掠影》的开头:
本世纪60年代初,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先生,长途跋涉来到湘西凤凰县。
蓦地,他被一幅罕见的画卷震惊了。一座美丽的古城衔山抱水,雄踞在翡翠的南华山麓,碧绿的沱江从城墙下蜿蜒流过,城廓倒映江波,江上渔舟点点,吊脚楼袅袅飘烟,山间暮鼓晨钟,樵夫唱和路易·艾黎精神大振,他一边“咔嚓咔嚓”拍下许多珍贵镜头,一边兴奋地连声嚷道:“太美了!这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见1989.2.28湖南日报)
导引描述式
在作一点简要描述后,再娓娓而谈,顺理成章地导引着读者阅读下去。如《羊城中秋:点线面》的开头:
昨夜,秋风飒爽,满月晶莹。欢乐的羊城,灯色与月色交相辉映。一个光点又一个光点,一道亮线又一道亮线,以及华灯如昼、不同图形的“面”,组成了风格独具的现代画。让我们循着节日的灯火,欣赏一下在开放与改革浪潮里欢度中秋的羊城吧!(见1986.9.19羊城晚报)
风貌通讯的开头方式当然不可能只是这些种,各地风貌的不同,决定了风貌通讯的写作是应各具特色、不拘一格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固定的开头模式去机械地套用,而应注重对素材的思想提炼。这不仅要对所写的地方的自然美景能够说出美在哪里,还要能对其历史沿革、地理变迁、文化掌故、诗词题咏、民间传说等有所了解,以把握全篇基调,选取适当的“横断面”加以表现,使风貌通讯的开头显得富有变化和立体感,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6
概貌通讯,也称风貌通讯,是勾勒某一地区、某条战线或某个单位面貌变化的一种通讯。报刊上标以“见闻”、“巡礼”、“侧记”、“纪行”一类字眼的通讯文章,大体皆属概貌通讯。概貌通讯是应用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文体,它以报道神州大地新风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它呈现给读者的是某地的新变化、新气象、新面貌,能开阔读者的视野,振奋读者的精神
形式:位置叙述式,特点叙述式,景物描写式,概括叙述式,行程叙述式,对比叙述式,感受叙述式,引用叙述式,背景叙述式,典故引出式望采纳,侧面描写式,导引描述式。追答

望采纳哈亲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