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

如题所述

国办公布《关于在政务公开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专门就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的舆情回应、新闻发布做出流程化规定。《通知》明确,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下,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明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流程
《通知》详细地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进行新闻发布、回应社会舆论的流程做出规定。
据规定,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首先是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然后应当在24小时之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于其他政务舆情,则应是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对于监测发现的政务舆情,也要加强研判,区别情况、分类处理,并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进行回应。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特点,《通知》还提出要利用新媒体与公众平等交流、实现互动传播,提升回应信息到达率。
“在国务院规定的框架下,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都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操作规范。”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董关鹏告诉南都记者,在明确了“规定动作”和“操作流程”后,将有助于减少一些地方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捂着不说”、“多干少说”的情况。
首提对新闻发言人失误要宽容
南都记者关注到,《通知》中还特别规定,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新闻发言人应当出席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回应社会关切,而对于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
有学者向南都记者指出,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文件中提出对新闻发布工作人员要“容错”。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多年来,也曾出现“冲在前面”、“努力发声”的政府工作人员因发言不恰当而被“冷处理”。
董关鹏也认为,只有“宽容失误”,抱着“一次没说准确还可以再说一次”的心态对待,才能鼓励更多的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疑问。
延伸 去年公共事件有多少在24小时内开发布会
以上《通知》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根据《人民日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相关研究发现,2015年,我国受关注程度较高的公共事件包括“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河北肃宁发生特大枪击案、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浙江丽水山体滑坡事故等。
南都记者据公开资料统计发现,排在前20位的舆情事件中,有10件官方在24小时内举行了官方新闻发布会,另外10件则主要是通过微博通报等形式发布消息。

通知指出,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发布、解读、回应衔接配套的政务公开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与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适应、工作机制不完善、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为何此前新闻发布会举办不够及时?一位在中央部委长期负责新闻发布工作的人士称,这主要是因为,此前是否召开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与其团队不能自己做决定,而要经业务部门商议后决定。上述人士指出,以上《通知》发布后这一问题今后会得到解决。
(原标题:国办公布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流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