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大使递交的国书通常写的是什么内容?

两国之间常常需要相互往来,而大使所带国书上写的是千篇一律的刻板文字还是贴近实际的话语呢?

国书,是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派出大使时所呈上的书信。

国书上写的大多是表明来意,或者起到一些介绍信的作用。有的时候还是两个国家间互相来往的同时共同商议的文书。

同时国书也能用于一个国家派遣和召回自己国家的大使以及公使得时候,由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签名以后递交给大使所在国家领导人的一种书面信件。

在我们的史料《隋书·东夷传·倭国》的记载中写到“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记载过的国书,通过其内容就可以看出,国书上大多是用来沟通两国外交的,大部分都是表达善意的意思。

等到了《元史·世祖纪三》中又有记载:“命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齎国书复使日本。”这说明历史上国书都是互相往来的,这也是去别的国家考察的一种手段。

而到了大清朝的时候清史稿中也有其国书的记载:“德国亲王亨利入觐,递国书,帝慰劳之。”

大清朝的时候德国亲王当作使臣来到我国,带来了德国的国书,为的也是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也是为了能够顺利的往返我国。

不过历史上的国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派遣国书,另一种是召回国书。

首先来说派遣国书,这个派遣国书则由他国的大使或者公使向该国的国家领导人递交的外交文书。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来说,一般进行外交的使臣在递交自己国家的文书以后,才能正式被该国家的领导人接见,从而发挥自己外交的作用 。

如果同时来了两个国家的使臣来递交文书,那么就会根据递交该国文书的时间顺序来排接见的次序。

而召回国书和派遣国书则不尽相同。召回国书按照惯例是在新任使臣或其他公使在递交派遣国书时一并呈上。很多具体的历史上的国书递交已经没有更多细节可以考察了。

历史上大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会互换两国的礼节和国书。

历史上国书有正本、副本之分,正本是由接受国书的国家签署后留存,副本则是给使臣带回自己国家上交给自己国家领导人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国书是派遣国向别国派遣大使时,向别国元首递交的正式文件。现代的国书有点类似介绍信的作用,只有在外交使节递交国书之后,外交使节才能够履行职责。古代的国书古代国书除了在派遣使节的时候会使用国书外,也常常用于对方陈述某项立场、交涉重大问题。

一、现代国书

现代各国国书的格式各不相同,但是国书上面所陈述事项大致相同,国书上主要陈述外交使节代表国家或元首执行职责,希望贵国寄予配合和帮助等,同时也会说明外交使节的级别。

外交使节到达别国时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别国元首递交国书,在递交国书之前,外交使节不能进行任何与外交有关的演讲,会谈和谈判的活动,拜会别国的政府官员的行为也是被禁止的。

二、古代国书

古代国书和现代国书有所差别,古代国书除了在派遣使节的时候会使用国书外,也常常用于对方陈述某项立场、交涉重大问题。

在汉文帝时期,尽管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匈奴侵犯大汉边境的行为有所收敛,但是违背合约的情况也是有发生,因此汉文帝在给匈奴单于的国书中,希望匈奴告诫各级官吏严格遵守和约。

隋炀帝时期,当时的倭国(现日本)派遣小野妹子(这是个男人的名字)拜访隋朝,小野妹子致隋炀帝的国书中,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开头,在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中,只有中国的皇帝才能称之为“天子”,因此小野妹子所致的国书令隋炀帝不悦,尽管如此,因为当时隋朝正在和高句丽打仗,为了避免增加树敌,第二年隋炀帝还是让当时的鸿胪卿寺掌客裴世清携带大隋国书回访日本。

古代国书对君主的称谓随着国与国之间实力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宋金之间的国书为例。

大宋和金朝实力对等期间,宋金之间的国书都是以“大宋皇帝致大金皇帝”或者“大金皇帝致大宋皇帝”为抬头。宋钦宗时期,金宋之间变成了伯侄关系,宋朝的国书中出现了“侄大宋皇帝桓谨致书于伯大金皇帝”。在钦宗向金国投降后,给金国的降表中则出现了“臣桓言”,以臣来自称了。

第2个回答  2019-07-17
递交的国书肯定是千篇一律的赞美词。如果说明实情的话,在那种场合是不太适合的。所以肯定不会。
第3个回答  2019-07-18
一大篇的礼仪赞美之言,最后在中间一点是事情的真谛,最后一系列的问好。
第4个回答  2019-07-18
递交国书,通常写的都是一些国家大事,外交使命有影响于国家荣辱的一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