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资源的不利影响

如题所述

1、海洋生物灾难。秘鲁渔场附近水温升高,上升流变为下沉流,海洋生态遭受破坏,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1972——1973年发生强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附近与南美洲西岸海域,表层水温竟高出常年值4℃,使秘鲁鱼大量死亡或南迁,导致以鳗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各种生物尸体漂浮在海面上,腐烂发臭,腥气冲天,海水发黑。

2、连带的经济损失。1973年厄尔尼诺现象时,秘鲁鯷鱼大量死亡或南迁,导致以鳗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这一年,秘鲁的鱼获量由常年的秘鲁捕鱼量从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

3、生命财产损失。1982年至1983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北部和厄瓜多尔洪水泛滥,造成600人死亡,损失达6.5亿美元;同时,引起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严重干旱,使400人死亡,损失达30亿美元;1997年——1998年,厄尔尼诺引起世界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扩展资料

秘鲁渔业形成原因:

秘鲁沿岸处在东南信风带内,东南信风从南美大陆吹向太平洋,使沿岸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海水便上升补充而形成上升补偿流,该补偿流便把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表层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向北流

而原海域流走的海水则由深层的海水来补充,深层海水上翻,带来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大渔场。因此秘鲁沿岸盛行的上升补偿流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

个别年份,南、北赤道暖流逆流,使秘鲁沿岸气温变高,离岸风较弱,冷海水上泛得较少,海水温度较常年升高,鱼类不适应较高的水温,大量死亡。此时发生的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本格拉寒流附近也有世界性的大渔场——东南大西洋渔场,在高中地理必修本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课中的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东南大西洋渔场”字样。

东南大西洋渔场的成因与秘鲁渔场成因类似,都是在离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秘鲁渔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0
秘鲁寒流通过秘鲁渔场,因而该渔场主要以冷水性鱼类为主。厄尔尼诺能使海水急剧升温,洋面平均温度骤升约3-5摄氏度。冷水性鱼类因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而大量死亡,致使鱼群数量锐减。 厄尔尼诺现象致使水中含氧量减少。因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厄尔尼诺现象招致海水温度升高,水中氧的含量降低,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秘鲁渔场位于东南信风带,在东南信风和近岸海域的离岸风作用下,盛行涌升流,鱼类食物丰富。厄尔尼诺现象的爆发,会导致东南信风减弱,使该渔场涌升流削弱,鱼类食物减少,鱼类数量因而减少。 综合以上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将影响鱼类生存环境,致使鱼类数量减少,最终导致捕鱼量的减少。 厄尔尼诺现象是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把热带地区的大气、海洋发生的异常信号传给热带的其他地区和中、高纬度地区,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自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后,全球天气、海洋状况和海洋渔业都受到了重大影响。每当厄尔尼诺出现时,秘鲁沿海的一些鱼因为人温升高不得不迁徙他处,但别的鱼被吸引过来了。秘鲁南部沿海的鱼类、扇贝、虾类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渔民们网不虚发,收成比平时好得多;同时,厄尔尼诺给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的沙漠地区带来的大量降雨,也使这块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湖泊密布的草原。还有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豆、可可、咖啡、橄榄等一些经济作物的大量减产,对于过热的国际市场来说并非坏事。大豆价格上升,豆油价格坚挺,咖啡、可可的出口前景看好,这些都可以限制各国之间不断增产压价的恶性竞争,使国际市场的期货价格处于一种比较合理的状态。另外,厄尔尼诺事件类型复杂,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事件气候影响也不相同。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厄尔尼诺事件的气候效应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特征。因此,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气候异常的可能性,而且也增加了气候预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厄尔尼诺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厄尔尼诺现象可以帮助抑制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活动。在美国,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为干旱的西南部地区带来有利的冬季降水,北部的冬季暴风雪将会减少,而佛罗里达州森林大火的风险也会降低。
第2个回答  2010-12-09
秘鲁寒流通过秘鲁渔场,因而该渔场主要以冷水性鱼类为主。厄尔尼诺能使海水急剧升温,洋面平均温度骤升约3-5摄氏度。冷水性鱼类因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而大量死亡,致使鱼群数量锐减。 厄尔尼诺现象致使水中含氧量减少。因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厄尔尼诺现象招致海水温度升高,水中氧的含量降低,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秘鲁渔场位于东南信风带,在东南信风和近岸海域的离岸风作用下,盛行涌升流,鱼类食物丰富。厄尔尼诺现象的爆发,会导致东南信风减弱,使该渔场涌升流削弱,鱼类食物减少,鱼类数量因而减少。 综合以上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将影响鱼类生存环境,致使鱼类数量减少,最终导致捕鱼量的减少。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