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如题所述

所谓“魏晋风度”一般认为是魏曹芳正始年间到东晋灭亡这近200年间名士们表现出的风度。“风度”是指魏晋时品评人物的词语。据《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记载与“风”有关的品评词语有“风貌”“风操”“风力”“风流”“风采”“风神”“风韵”“风格”“风骨”等等。这些都是从汉末到晋品评人物的术语。

推动了魏晋风度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
首先是社会变革和选官制度。门阀世族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中所起的统治和主导作用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具备的。这种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当时的选官制度互起作用。比如曹操先后在建安十五年春颁布的《求贤令》建安十九年冬的《赦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二十二年秋的《举贤勿拘品行令》这三令对当时人才选拔的思想起到了很大巅覆作用。特别是第三道令中:“今天下无有得至德之人……..或有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这三令的发布,标志着当时的社会道德思想上的重大变革,其意义并非只限于在人才选拔上,儒家道德观念也在此濒临破产。
其次,上层社会的个人行为的影响。上面我们说了曹操任人唯贤对魏晋风度的影响,但是曹氏对儒家三纲五常的破坏也不只在于此。正如傅玄所说:“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这是晋人对曹氏父子的评价。曹氏父子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由于他们的好法术,慕通达导致天下礼教崩坍。《曹瞒传》中说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戏弄言诵尽无所隐。” 曹操这种不治威仪不拘小节的性格也遗传给了他的儿子曹丕《世说新语》说:王粲病逝,掩埋之后曹丕对吊唁的人说,王粲生前好听驴子叫,我们每个人都叫一声来缅怀他吧!说完就学着驴子叫了起来。于是王粲的墓园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驴叫声。(《世说新语》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主角是孙楚)曹氏父子的特立独行,放荡不羁并不是个案,他们给魏晋风度起到了风向引导作用,但真正推动历史的在于它对魏晋社会思想的冲击。如果我们把曹氏父子的行为看作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颠覆,那么生活在“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竹林七贤嵇康则是对虚伪儒家伦理道德的反抗,而阮籍则是一种不配合,东晋的风度又是在前人耳濡目染的影响下的模仿了。
再次,玄学出现,道盛儒衰。生活在正始年间的何晏和王弼相继注述《老》《庄》,立论以“天下皆以无为本”玄学由此产生。这时在曹操和仲长统等人的斗争下,神学已被逐出了哲学范畴。在玄学家的话题里已经没有了鬼神的踪影,只有圣人,圣人也只是人而已。何说圣人与人无同,“(圣人)无喜怒哀乐”王说“(圣人)应物而无累于物”。这都是人们对于个人精神的一种自省即我与自我的觉醒。到了王戎他说:“圣人忘情,最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是对魏晋风度产生最好的诠释。圣人可以忘掉普通的感情不为情所累,天下真正能理解感情的人正是我们这种还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只有像我们这样的人才专注于七情六欲并受其煎熬。正是因为都不是圣人他们能坦然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欲放浪形骸。正如冯友兰在《论风流》一文中对这种感情的描写:“但因其亦有玄心,能超越自我,所以他虽有情而无我”有情有欲超越自我才有情和欲的解脱而表现出的个性张扬。西晋时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对儒家名教表示否定,崇尚自然,行放浪形骸之事。在其《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中说到“仁义”“谦让”皆“非自然之所出”,并指出儒家的传统观念是对人性的扼杀“六经以抑引为主,而人性以欲为欢”又为魏晋风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在当时这样说出的言论是要付出代价的。先是嵇叔夜的“每非汤武而薄孔周,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与山巨源绝交书》)再到嵇康之死。玄学的第三宗的向秀目睹了好友嵇康的死偏向于中立,郭象与其说是对玄学三宗各观点的总结和发展不如说是对统治者的妥协,甚至是利用道教来为儒生自居的司马氏的统治服务了。对魏晋风度未起本质推动,但是他们却为后来东晋的魏晋风度风格转换起了铺垫作用。至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才趋于和谐统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31
魏晋之风既是魏晋时期的风气,也是一种时尚,也是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取向,一种所崇尚的思潮。它崇尚的这种思潮与汉代的颂功德讲实效的经学相区别。它是一种真正思辨,真正抒情的纯哲学纯文艺,因而产生了人们不在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是以内在的思辩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尊敬和顶礼膜拜。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却成了这一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人的内在精神性成为最高的标准和原则,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才被人们所欣赏,才能展现出人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就如美丽的自然景物外观来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
魏晋之风传统为文化爱好者所青昩,并畄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种风潮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儒家的衰落奠定了基础。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但在东汉未期到南北朝初期却走上了一个短暂的衰落期。东汉未年的军阀混战,农民起义连连,政治斗争趋于兴锐,外戚与宦官形成两大政治势力,他们互相排挤,勾心斗角,那些保持中立的士大夫形成了知识分子一派。表达政治主张,宣泄对宦官外戚的不满。侵犯了夺权集团的政治利益,造成了宦官外戚对士大夫大规模的杀戮。因而使得上层社会普遍存在消极避世的思想。后来的司马氏与曹氏斗争亦然延续了东汉“党锢之变的特点。士大夫阶层开始追求一种"无力"的类似道家思想的人生观。以晋代的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皆为没落贵族,虽只专注喝酒下棋,享乐丶狂言丶无忌,但他们依然怀有政治理想,等待时机,暂时"明哲保身。寻求道教老庄的任其自然,精神逍遥,而独尊儒家的经学无人问津,强调学习儒学的人被置疑,因为它扼杀了人的自由。诸子百家学说尤其是道家学说被士大夫阶层重新认识,上层知识分子开始寻找一种个性的解放。这种精神解放的潮流在晋代更是发展到了极端。竹林七贤服用药物让自己热燥不安,坦胸放荡。王羲之在名士云集“名门择婿"时,他却坦腹东床的佳话流后世。魏晋之风倡导了一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才让我们不得钦佩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精神的追求也影响李白丶苏轼等不同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这种个性的解放成了魏晋之风的基础。后来玄学的兴起,使一些文人改变了生活方式,为逃避现实,吞石服药。衣食凌乱,不拘小结,追求道家的养生之道,自谓能长生不老。
第2个回答  2017-10-31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