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某一位近现代历史人物某一方面的评价,有个相对形成的评价

我不需要网上复制黏贴的,我想要的是某一方面的评价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谥文襄,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卒,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交通、外交等各个领域,他的声音、影响和作用遍及朝野,无时不有,无事不在。奉持着“启沃君心、恪守臣节、力行新政、不背旧章”的宗旨,为摇摇欲坠的末代王朝呕尽最后一滴血。

张之洞本人是极具才华的,少年聪慧,十三岁秀才,十六岁解元,探花出身。步入仕途的第一道奏疏,就参倒一都一道。刘芝泉拿起张之洞写奏疏的紫毫笔,曾戏说:“这支笔,到了香涛手里,简直成了龙泉宝剑,轻轻一挥,寒光四射,锋芒必漏啊!”其文才气势、锋芒尽显,与梁启超的一对:“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更体现一种盛气凌人之感,而在另一层面凸显了张之洞为人的一种傲气,为官的一种强势。

张之洞穷极一生,其贡献:一、新式教育;二、大兴实业;三、练新军。张之洞始终保持着他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以一种前瞻性的姿态进行他中体西用的强国之梦。其事功最卓著于教育。台湾学者苏云峰评价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倡办新学,打开了一扇面向东西方现代文明的窗子,在科学之风吹进的同时,民主气息也吹进了这古老而闭锁的国度,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基实。对于教育,对于学生,张之洞恪尽己能,呕心沥血,这一点是不容置否的。在实业方面,汉阳铁厂一鸣惊人于世界,走上了中国重工业的拓荒之路。毛泽东同志曾评价说:“谈起近代工业,我们不能忘了两个人,一个是搞轻工业的张謇,一个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这是强国之梦的基础,一大壮举啊,向世界证明着东方的能力。实业兴国,张之洞功不可没。在练新军方面,张之洞励志图强,尽全力以一种自强阻约主战,对后期新式军队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诚然如此,张之洞所行事正如辜鸿铭(曾多年任张之洞幕僚)所说:“知有国而不知有身,知有国而不知有民;只知‘敬事’不知‘有信’。”一介潇洒清流,张之洞恪尽己守,节清志刚,直言敢谏,一心为国,身前多年为官清贫乐道,身后亦没给后代留下太多钱财,此为“知有国而不知有身”。但其做事筹财至于不择手段,如广开赌肆之风,致使两广民风日益败坏;谋算失却诚信甚至以官威相逼,类似敲诈来获取钱财,置百姓等于无处。此为“不知有民,不知有信”。于是,在一些事情的另一面,同样潜藏着不利的因素。

张之洞的思想在一方面促使其事功的卓著,另一方面又严重制约了他的进步发展。有学者认为张之洞是“安乐椅”上的战略家中的“正言厉色”派。张之洞的一生是非常忙碌的,他是保守的改良主义者,谄媚地忠于清朝当权派,游离于两党之间,皇帝也看重,太后也欣赏,以推广“中体西用”为口号,使得他本人及他人来相信“换汤不换药治病”的可能性,在旧的基础上现代化。为此张之洞镇压农民起义,反对革命党人,甚至反对康梁的维新变法,一心一意想着左右逢源入枢主政,来就体实现强国之梦,一心一意维护日薄西山的末代王朝。在这一层面,张之洞成为了历史前进车轮的阻石。

“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清廷褒扬他是“望重耋贤”,士林佳誉他是“南方北斗”。尽心忙碌一生,老谋深算一生,终是“百事具废”,无法改变腐朽的清王朝行将就木的必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8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官宦家庭。幼年受严格正统教育。1876年师从朱次琦“经世之学”。1879年(22岁)任职于北京,“乃哀物悼志,以经营天下为志”。1888年趁入京应试之际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改良政治,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为他人所阻而不得上达至帝。后返粤晤今文经学家廖平受启发,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意图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主张,以扫除变法的障碍。1894年中日战争我国失败,康联合各省举人1300余人发动“公车上书”,呼请“据和、迁都、练兵、变法”。此后在北京上海分别组织强学会,创刊《万国公报》、《强学报》等刊物,进行变法的宣传。1896年光绪帝召见他,康上奏折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进行“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后逃沪转港赴日,与梁启超一起拒绝了孙中山等的争取。后赴加拿大、英国,意图借助他力辅助光绪帝掌权未果。后又赴加拿大组织保皇会。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1905年同盟会成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清政府公布宪法大纲,此后不到两个月光绪帝驾崩,康上书摄政王请杀袁世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康提出“共和体制不能行于中国”提出“虚君共和”。1913年康回国为母奔丧,袁世凯请其去北京,康拒未去,康留上海主编《不忍》杂志,组织孔教会。1917年康为张勋拥护溥仪发布《共和平议》,称“中国若仍行民主,始于小分裂,渐成大分裂,终至灭亡”。后张勋以失败告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康参孔于曲阜,称上海反帝运动为“沪乱”、北伐为“粤乱”。1927年临终前仍向溥仪“上折谢恩”,并称“以心肝奉至尊,愿效坠露轻尘之报”。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在 1 9世纪的最后几年 ,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 1 895年的“公车上书” ,其后 ,他以进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 ,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 ,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 ,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 ,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 :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 ,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 ,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 ,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 ,仍然应当重视。
第2个回答  2010-12-08
母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