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西北地区能种植紫檀树吗

福建闽西北地区能种植紫檀树吗

可以的。

1.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广东和云南(南部)。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也有分布。

2.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法即有性繁殖法,就是利用雌雄受粉相交而结成种子来繁殖后代,一般繁殖多用此法,不仅有大量种子产生可以繁殖较多的新苗。

种子繁殖的紫檀树实生苗,根系发达,抗风力强,枝繁叶茂,生机形态多姿,并能随着树的逐年生长成材,但这种树一般都要种植十多年后才开花结果。

(2)扦插繁殖

剪取花卉的、茎、叶插入苗床中,使其生长为一棵完整的植株,这种方式叫扦插。用作扦插的材料(根、茎、叶),叫做插穗。

扦插繁殖的紫檀树,优点是枝条来得容易,价格便宜,解决了绿化的燃眉之急。缺点是其根系是向四周平展生长,无法形成垂直向下长的主根,由此抗风力差,为了防台风,每年都要将部分或全部枝条砍下变成秃顶断头树,年复一年地砍伐枝条,既影响了树的生长,也影响了树形树貌。同时也难长出有价值的心材(格),要想取得紫檀树心材,必须用种子繁殖。

3.栽培技术

采种

紫檀在8-10月果熟,荚果由黄色转褐色时即可采摘,果为不开裂荚果,每个果有1-4粒种子,荚果可在常温下储藏,经7个月室温贮藏,发芽率不会降低。种子千粒重81.0-92.2克。

4.育苗

播种育苗

紫檀幼苗在温度3-5℃易受冻害,因此应选择环境温暖、阳光充足的苗圃地。以先育小苗再移植分床为宜,小苗10-20厘米高时即可移植。播种基质可用河沙或沙土。以荚果播种,播种前应将荚果除去果翅(剪去或火烧)。播种时床面应先用木板刮平,平铺荚果不重叠。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切勿太厚,不然出苗难,然后再盖些稻草等保湿。7天开始出苗,一般荚果发芽率50%以上,每个荚果出苗2-3株,多则4株,少则l株。出苗后1个月就可移植分床或移入容器袋,分床株行距为20厘米×20厘米。

5.扦插育苗

春夏季节以1-2厘米粗的枝条作插穗,直径5厘米左右的萌条也常用于扦插,也可用大树上2-3年的萌条作大插穗扦插,成活率均较高,扦插3-6个月后即可出圃。

紫檀在泉州以南沿海地区房前屋后、四旁地或海拔100米以下的缓坡地可造林,造林宜在雨季。造林用苗以40厘米高的容器苗效果较好,定植后7天开始发新根, 10天后开始生长。裸根苗造林一般苗高应达1米左右,过大的苗应截干。造林地应清山挖穴,穴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40厘米。施基肥则造林效果更好。定植密度为2米×3米或2米×4米。可营造纯林或与其他树种混交,混交树种直选择短轮伐期树种如厚荚相思、大叶相思等作隔行混交,可使疏伐木得到合理利用。

紫檀的枝叶牛羊特喜食,造林后应立即禁牧。为促进幼林生长,定植1个月后在幼树周围穴施尿素50克/株,效果明显。每年应除草松土2次,并及时抹芽修枝以培育良好干形。定植密度高的应根据留优除劣的原则伐除被压木和衰弱木,保持适宜的立木密度。

6.病虫防治

黑痣病:一般危害叶片、小枝、果荚,发病初期先在叶片上产生褪色小斑点,后逐渐变成黑色。

炭疽病:苗木及幼树也会感染炭疽病,常侵害叶片,严重时可危害嫩枝。

灰霉病:苗木过密或多阴雨天会引发灰霉病,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防治,烧毁病枝叶。

食叶虫:对金花虫,金龟子等食叶害虫可用速杀灵、杀灭菊酯等广谱性杀虫剂进行防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7
桉树造林的树种品种 桉树是桃金娘科桉树属的总称,共有945个种和变种(1),据文献确认的约有700多种(2),2002年出版的英文版《桉树》一书中指出桉树属有800多种。总之,桉树种类多,种源差异大,区域分布广,引种栽培余地大,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树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现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造了桉树人工林1030万hm2,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9%(3)。福建省是继广东、广西之后,较早引种桉树的省份,据《福建林业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福州引种野桉(4),在白嘉雨《中国的桉树人工林》一文中,把1894年福州引种的桉树记录为赤桉(E. camaldulensis)(5)。我省引种桉树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解放前除了福州最早引种野桉外,民国元年(1912年),厦门引进赤桉;民国5年,南平引进细叶桉;民国6年,福州引进柠檬桉。(6)这一时期多是零星种植。2.上世纪50-60年代引种的桉树主要有大叶桉、柠檬桉、赤桉和窿缘桉,这一阶段主要在闽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公路两侧以及四旁绿化树种,山地造林基本失败(7)。3.70-80年代中期70年代,厦门园林处等单位引种桉树260多种,存活的90多种,其中生长较好的有柠檬桉、窿缘桉、赤桉、细叶桉等(8),这一阶段桉树除了作为城乡绿化外,一些地方在山地种植了柠檬桉片林,作为用材和提取桉叶油,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4.8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时期引种的桉树主要以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为目标,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90年代主要在漳州、三明两市推广,2003年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桉树造林面积和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按照时间序列记录如下:1986年,中国林科院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合作,在我省连江陀市国有林场、福清灵石国有林场和长泰岩溪镇圭后村等地开展巨桉、柳桉、粗皮桉、树脂桉、小果灰桉、斑叶桉、白桉、尾叶桉、托里桉、昆士兰桉、柠檬桉、赤桉、窿缘桉等13个树种64个种源的对比试验。1991年,长泰岩溪林场率先从广西引进巴西巨尾桉组培苗上山造林,目前这片试验林仍保留的较好。1992年,三明市引进巨桉、柳桉、邓恩桉、亮果桉、兰桉、直杆兰桉树种,开展树种/种源/家系试验。1994年,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热林所提供巨桉的种源和家系种子,分别在华安、永安和南安开展种源家系试验研究。同年,泉州市林业局引进巨桉30多个家系在五台山国有林场开展选育试验。 1995年,省速丰办与福建省林科院、漳州市林业局以及长泰岩溪国有林场等单位合作,引进巨桉、尾叶桉、邓恩桉等树种/种源19个在长泰岩溪林场进行引种试验,为良种选育与遗传改良提供了很好的基因资源。1996年,由省种苗总站负责引进巨桉31个种源400个家系分别在永安国有林场、平和天马国有林场进行试验,1997年引进邓恩桉10个种源和300个家系在顺昌县埔上林场进行试验,2001年引进柳桉90个家系、赤桉115个家系,分别在永安国有林场、仙游溪口国有林场、永林集团基地进行试验,极大地丰富了我省的桉树种质基因资源。1995年以来,南平市林委引进了巨桉、邓恩桉、苯沁桉等14个树种。1998年以来,龙岩市种苗站先后引进了巨桉、邓恩桉、柳桉、粗皮桉、尾叶桉、尾巨桉等树种和种源。2003年,由龙岩市林科所、福建省林科院和省种苗站联合攻关《耐寒速生桉树选育与产业化应用》(省科技厅重大项目),从澳大利亚引进邓恩桉51个优良家系在我省闽西北地区开展试验研究;同时引进了10多个优良无性系,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区域试验并扩繁应用。漳州市是我省最早引进尾巨桉、巨尾桉、尾叶桉等桉树新品种的地区,也是桉树无性系研究、开发和和应用最发达的设区市之一,共引进了50多个无性系,目前,尾巨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巨桉、尾赤桉等优良无性系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我省先后从澳大利亚等国及国内其它省区引进了巨桉、巨尾桉、尾叶桉、尾巨桉、柳桉、赤桉、异色桉、邓恩桉、粗皮桉、双胁兰桉、直干兰桉、多枝桉、斑皮桉、斑叶桉、弹丸桉、细叶桉、白桃花心桉、苯沁桉、扫枝桉、卡美昆桉、毛皮桉、托里斯桉、昆士兰桉等桉树约40个树种、100个种源、1000多个家系和60多个无性系。(9)(三)桉树的适生区域桉树的生长环境很广,从热带到温带,有耐-18°的二色桉、冈尼桉及耐-22°的雪桉。从滨海到内地,从平原到高山(海拔2000m),年降水量250~4000 mm的地区都可生长。(10)在众多的桉树种类中,除剥桉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尾叶桉、山地尾叶桉和维塔尾叶桉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帝汶岛及东部岛屿外,其余全都分布于澳大利亚。(11)桉树引种能否成功,与桉树分类中的地理、经纬度、雨型和种间亲缘度等因素有关。桉属中最大的双蒴盖亚属中的尾叶桉、巨桉、柳桉、粗皮桉、柠檬桉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为夏雨型,引至福建省南亚热带,都易成功;而其中为兰桉组的兰桉、直杆兰桉、亮果桉、史密斯桉原产于塔斯马尼来州和维多利亚州,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冬雨型,在福建引种多数是失败的。第二大属的草蒴盖亚属,如王桉、大桉、弹丸桉、榕叶桉、斜叶桉、雪桉等树种,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高海拔、湿润凉爽地区,树种间断分布,种内地理变异大,造成了种群的分离和趋异,是一个在遗传上相当隔离的组群,在福建引种均不能成功。(12)在我省引进的40个桉树树种中,表现良好的有巨桉、尾叶桉、巨尾桉、尾巨桉、赤桉、柳桉、邓恩桉、尾赤桉等树种或杂交种。福建地跨中、南亚热带,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尤其是极端低温对桉树的引种成败至关重要。目前,漳州、泉州、莆田、福州等设区市主要发展巨尾桉、尾巨桉、尾叶桉、巨桉等树种或无性系,海拔550m以上的地方也有种植邓恩桉、尾赤桉等较耐寒的树种;南平、三明、龙岩、宁德等设区市以邓恩桉、巨桉、尾赤桉等较耐寒的树种或无性系为主,一些低海拔的地方种植尾巨桉、巨尾桉等较速生的品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