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

如题所述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改革,我们教研活动的不断研究、实践,认为在大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回应对幼儿有很重要的目的和作用:一是给予肯定,鼓励幼儿再次激发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二是启发引导,提供幼儿一个思考的方向;三是反问、追问、递进问,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四是理答,
帮助幼儿及时进行梳理,突出重点,提升幼儿经验,与目标挂钩。
我觉得在集体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是一种高深的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教师提的问题既要有一定挑战性,用俗话说,就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孩子要努力一下才能回答出;又要有针对性,事先要想好哪个问题是针对哪个孩子,在预设一个问题时要有一系列的辅助问题。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呢?:
第一,问题要有开放性。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尽可能多地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第二,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活动过程中,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时,要马上提出辅助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针对一个集体活动,最主要的是教师预设的内容。针对孩子生成的东西,对本活动有价值的要及时回应,把幼儿的个别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
通过教研活动我有很多认识和收获,首先让我知道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应答要巧妙提升,应答的内容要散,还要学会把问题抛给孩子。这样才能很好的发展幼儿探索的欲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成为问题的主人。教师起到了扭转、引深、激励的作用。科学活动的回应,从敢想、敢说、敢做为重点的回应,还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个性特征进行不同层面的应答。对能力强、容易满足的孩子,应用微笑、点头,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老师对他回答问题的肯定,还要继续努力;对一般的孩子,教师的应答可以翘翘大拇指、微笑,并辅助语言激励,使孩子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肯定;对能力弱的孩子,可用拥抱等大动作来夸大他的优点,鼓励他大胆表现。要站在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的层面上去应答,讲究应答的技巧和智慧。
追问也是教师回应的一个很好的策略。但我认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回应能力,还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灵活运用回应策略;注重实践,加强反思,提高有效回应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最难把握好的是当孩子生成问题时如何在现场给予回应?我以为现场回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经验的积累和自己在每次活动后进行反思,也需要教师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信息。只有给予适当的、适度的回应,才能随机调控好整个活动,使生动的活动锦上添花。 一直以来我最怕的就是在活动中孩子生成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是该顺应他,继续追问,还是一笔带过,需要我在脑子里迅速思考这个问题的价值,我在实践中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1、有时没有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就事论事的重复孩子的话,没有深入下去。
2、有的问题没有深入下去的必要,却引发了无谓的讨论。
所以在几次活动后我反思:这样我能提高吗?于是我经过认真思考后,制订了一个小目标:
1、耐心地倾听,捕捉孩子的生成热点
2、有价值的问题要进行追问
3、自己的提问设计要有开放性,多提些带有争议性的问题
4、在每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筛选孩子生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因为这是至关重要的
5、在听课过程中多看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如何回应
只有在实践中注重每一次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倾听,留意自己地应答,才会使自己有逐步的提高,当教师的回应能力提高了,做到对整个活动进行提升也就不难了。只有给予适当的、适度的回应,才能随机调控好整个活动,使生动的活动锦上添花,使自己有逐步的提高。
在倾听,欣赏中回应幼儿 。幼儿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影响的个体,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主体,他们通过自主的探索与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去倾听幼儿的诉说,以赏识的目光发现每一位幼儿身上的长处,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给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探索中建构自己的发现,真正做到“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
在支持,帮助中回应幼儿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细心观察每一位幼儿的需要,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主动发出回应信号,并给予适时的指导,满足幼儿对援助的需要。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发出的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求助信号,并立即作出积极的回应,促进其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和愿望,进行深入的探索。
在交流,分享中回应幼儿 。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幼儿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的效果就更佳,容易激发表现,创作的欲望。教师要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支持幼儿,尊重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和自己一起玩,一起成长,营造一种平等交流,互相合作的氛围,同时及时把握幼儿活动中的状态,体验着他们的情感,动机,需要与成功,使活动在师幼的积极互动中顺利进行。
随着幼教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不断变化。在这种改革下,教师问题提出后,往往片面地要求幼儿答案越多越好,回答问题的幼儿也越多越好,孩子是很少按照我们的教材和课程来学习的,他是按照自己的大纲在发展,自由的探索,生成问题再寻找答案,因此事先是无法预料到的,也是不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之中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有机智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应对能力,是回避转移不予理会,还是适时的给予支持加以引导,还是放手观察,共同探索,这对老师的回应能力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教育的机智和智慧也就在这里表现出来。教师回应的策略有许多,包括倾听、鼓励、把问题转移给孩子、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技术支持等等。教师的回应策略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面对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遵循两个优先的教育原则,支持和推动孩子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满足孩子的不同发展需求。让所有的幼儿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作出“回应”。 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在倾听。教师要在常识和追问中,捕捉“生长点”将幼儿的“回应”转化成为教学的资源。回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回应时必须要体现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教师在了解幼儿、关注幼儿、追随幼儿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回应策略,才能真正体现集体教育的价值所在,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