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 表现形式

如题所述

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回师的教答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扩展资料:

隐性课程的特点:隐蔽性和影响的间接性和长期性,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和深远的;隐性课程的作用是潜在的,载体是分散的,内容是实践的,效果是持久的。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可追溯到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附带学习”。作为教育学名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其定义: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潜在课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8

包括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影响;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影响,如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舆论、仪式、规章制度等。

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影响,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



扩展资料

隐性教育通常把教育目的和教育信息隐藏在受教育者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受教育者兴趣的激发,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目的。

教育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自然、和谐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直观思维、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等毫无强制性地接受教育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受教育者在不受任何教育因素的控制或制约下,以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作为学习内容,有意或无意地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是一种非封闭式的,无课堂、跨时空的自我学习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隐性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潜在课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6-25
    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21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