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一下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如题所述

  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一、艺术美的来源。美术作品艺术美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现实生活、艺术家的创造,美术语言等有什么样的关系,则是需要认真加以思考才能给予回答的。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现实美以及人类的社会生活形态具有很大的差别,但从根源上看,前者来源于后者,也就说,只有实现生活才是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源泉。什么是现实生活呢?从它的范围来说,就是多种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等)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现实整体,或者说我们每天置身于其中的活生生的现实情境本身。从价值上来说,它既包含着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当代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任何时代的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首先就是反映了这种当代性的社会生活的结果。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仅来自现实生活,而且自然界的美。印象派美术作品中光和色,中国画山水中意境的特定美感都是艺术家们研究自然,“外师造化”,“行万里路”的结果。所以,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从根本说,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的物化形态。毛泽东有精辟的论述:“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二、艺术美的特征。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社会生活。我们可以说现实生活总是处在流动、变化、转瞬即逝的状态之中,它就象奔腾不息的江河那样不能使自己停留。美术作品中艺术美则犹如一个水坝,能截住流动和生活,并把它们转化为包含了观念和意义的物质形态。这样,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就超越了生活自身流动的特点而具有永恒性。在美术品中的艺术美中注入了美术家的理想和愿望,从而也就使它在思想上具有导向性,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美术作品艺术美的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创造性。现实生活及其美是原生态的,它就是它自身,而美术作品中的美,如上所述,则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美进行观察、体验、思考的结果。美术家的特殊个性,理想和对生活的洞察力,能改造生活的原生形态而使其作品富有创造性。

  艺术美是由艺术家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来的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同等于现实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现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构成形式的主要三个方面:
  1,美术的语言元素
  2,语言手段
  3,语言规则

  比如绘画,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大体上分可写实的、抽象的和意象的三大
  类。
  写实的,也叫具象绘画。20世纪以前的西方绘画,多是写实主义的。不
  论是古典的绘画,还是当代的绘画,都是以精心描绘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主。
  丰富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写照,产生了很多杰出的油画家、版画家。中国古
  代最初也主张写形,《尔雅》说: “画,形也。”但不久,顾恺之就提出“传
  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即不但要画得像,还要画出事物的精神面貌。这一点,
  西方 20 世纪以前的写实的绘画艺术和中国画形神兼备的绘画艺术的理论大
  致相同,只是表现形式和绘画所用的工具和材料不同。
  20 世纪以后,西方绘画由写实主义逐渐演变成各种现代流派,如印象
  派、野兽派、立体派等。以后,由达达主义所开始的现代艺术,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到高峰,60年代开始走向没落。达达主义认为:艺术是非理性的暴
  露,口号是“破坏就是创造”。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瑞士马塞尔·杜桑。
  抽象和抽象主义并不是一回事。以中国的画史来说,由彩陶时期到春秋战国,
  绘画是一种抽象的描绘,它充满了神话幻想的形象,但和现代的“抽象主义”
  迥然不同。比如,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图形,就是一幅抽象
  的图形。人面头顶戴着盛饰的三角形帽子,面颊及嘴角两边各衔着两条鱼,
  面部眉以上、嘴以下都涂上了装饰性色彩。距离人面正前方,还有一条很大
  的鱼。它表现什么内容呢?据考证,人面图形是氏族社会部落成员举行宗教
  活动的化装形象,面颊及嘴角两边的鱼形纹,可能与图腾纹身有关。人口衔
  鱼,大约是表现了渔猎季节开始时,人们祈求获得大量食物的愿望。这一富
  有想象力的抽象艺术,表达了原始人对劳动生活的情感和认识。还有很多帛
  画,塑造的都是充满浪漫主义的神话人物和迷信思想。它们是反映社会生活
  中某种观念和人的情感的抽象绘画。抽象的艺术,给人以遐想,给人以美感,
  是能为人们接受的。西方有很多艺术作品,如后期印象派绘画,是一些具有
  生活情调的抽象艺术,看了同样非常令人神往。我们反对的只是那些荒诞的
  作品。
  还有一类,就是意象的绘画。这种绘画是中国所特有的,是在中国的土
  地上生根、发芽、成长的一门艺术。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结晶,
  是把书法、诗词与绘画交融在一起的美的创造。这种形式揭示了中国画的本
  质——意象,是借物象以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是“物我合一”的艺
  术表现。
  什么是中国画的艺术美呢?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对绘画的艺术美的评价是不一样的。以中国
  的山水画来说,它是在长期封建专制政治的压迫及一般士大夫的利欲熏心的
  现实之下,画家想超脱现实、回归自然,为了获得精神自由,借以保持精神
  纯洁,陶冶情操,解除郁闷而逐步形成的。这是1000年来山水画所以成为重
  点内容的原因之所在。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应当用时
  代的观念,正确理解时代的精神,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缺少了艺术,在心灵上便会是一片冰冷的荒漠。艺术能激起青少年们无
  穷的力量,唤起青少年对理想的追求,获得精神世界的升华。绘画作品的美
  渗透人心灵之中,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使身心得以娱乐和休息。在这
  个过程中,绘画艺术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美化了人生,使人受到潜移默
  化的教育。因此,绘画应当起到如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给人以愉悦美感,
  陶冶人们的情操。二是给人以教育,使人们生活得高尚、纯真,使人们奋发
  向上。
  生活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创造绘画艺术的源泉。艺术虽不等于生活,
  但生活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离开了它,艺术生命也就停止了。不接近生活,
  只是漫无边际的遐想,玩弄笔墨,闭门造车,就画不出鼓舞人心的作品。在
  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500多年的绘画,多是脱离生活,专事模仿,以至于
  在山水画里,所画的人物,都是穿着宋元时期的服饰;没有一个人是穿明、
  清朝服装的。脱离生活到了这种地步,可悲可叹!幸亏还有几位和尚逸民造
  了反,反对一味临摹,而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中国画前进了一大步。
  在欣赏和创作中国画时,必须考虑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应当看画上是否表现了时代气息。
  不同时代的人受着不同时代的思想、道德的影响与制约,在审美认识上
  呈现出强烈的差异性。中国古代从晚唐五代开始,妇女以缠足为美。那时的
  人物画中,很多是画“三寸金莲”的。如今时代变了,在今天人们眼里它是
  一种丑态、病态。又如,在山水画点景中,常常画个穿着古装的老头拄着拐
  杖,弯着腰或看山,或独钓。试想如果今天画一幅河山图,歌颂江山多娇,
  再画一个这样的老头看山,就很不协调了。
  今天我们欢迎的是表现健康的,与人民的情感息息相通的中国画作品。
  比如画山水,带着对祖国河山美好的感情和艺术表现的欲望去描画,作品才
  能给予人一派美妙的壮丽河山。表现生活的作品,要向世界树立一种中华民
  族坚韧不拔,为理想而奋斗的民族形象。时代在不断发展,对客观世界要不
  断认识,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崭新的有时代的气息的作品。
  我们反对一味在古画中兜圈子,把自己禁锢在古人们所生活的氛围之
  中。我们的生活,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外国人。我们应当在自己生活的
  田园中,去发掘美,表现美。
  第二,我们应当看画上是否表现了清新的意境。
  关于意境,前面已讲到一些,由于意境说是中国画美学的本质,在中国
  画的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妨把这个问题再详细谈一谈。
  什么叫意境?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产生。如果探究其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
  和庄子的美学观点。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
  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老子的这种
  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
  一条重要原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是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统一。形象,并不只是有
  形的形象,而应该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
  老子、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典艺术中意境的创造,影响十分巨
  大。
  我们在谈论中国画的本质时,常常提到两个概念,一个叫“意象”,另
  一个叫“意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