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期媒体宣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00后性别比例失调加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0

刚刚集体步入大学校园的第一批“00后”,将在两年之后陆续迎来适婚年龄,然而,他们将遭遇一个挑战:性别比失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数据,00后总人口大概1.46亿左右,其中男生比女生多将近1300万。其中,每一个年龄段男生大约比女生多100万左右,甚至更多。

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陆杰华指出,男性人口基数多于女性,使得婚姻挤压问题将更加严峻。“一方面整体男性多,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出现很多难以找到结婚对象的男性。加上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等因素,均会影响未来社会婚姻状况。”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根据各地发布的统计报告,不少地区男性与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超过30岁。

“00后”男女比例失调

2000年出生的00后,现在正好18岁,大多数在今年正式步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也即将进入适婚年龄。

然而,根据国家人口普查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出生的人口,男女比例大概为118.23(女=100,以下同),其中男生783万,女生662万,男生比女生多121万。

此后几年,男女比例一直在117-121之间。2001年出生的男女比例为118.45,男生 773万,女生652万,男生比女生多120万;2002年出生的男女比例为118.9。而到了2009年,出生人口男女比例达到了121.06 ,男生为858万,比女生多150万。

这一数字远超“80后”的水平,80年代出生人口男女比例基本在102以下。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这一数字快速上升,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1995年之后出生人口男女比例超过了110。

这一男女比例不平衡并未在进入2000年后止住,反而有上升的势头。其中2001-2005年出生的男女性别比为118.66,2006年到2010年出生的男女性别比为119.12。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10年出生的总人口大约1.46亿,其中男生7952万比女生6688万,多出1264万。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保全认为, 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在106,也就是100个活产女婴,大概对应于106个活产男婴。

但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在1980年代以来逐渐升高。普查数据显示,到1990年出生性别比超过了110,也就是男生比女生比例是1.1:1。而2000年出生性别比数据在120左右,也就是男女生比例接近1.2:1。。

“正常情况下,出生后男性比女性的死亡水平要高一些,但中国的情况相反,反映了社会对男孩的偏好和对女孩的歧视。‘00后’性别比大幅失调的结果是男多女少,使得男性选择配偶的竞争激烈起来,有部分家庭贫穷的男性没有办法成婚。这对社会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第2个回答  2020-10-20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0至9岁的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1268万人和10309万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均有所增加,分别为11822万和11020万。而 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人数下降到11484万人,考虑到这一年龄组男性的死亡率为每年3‰-4‰这个因素,这一数字尚算合理,而女性人数则继续不降反升,达到了11358万人,比出生时凭空多出了1050万人。这些人,应该就是出生时漏报、瞒报的了。相比之下,男孩对比10年前却少了400万。按照这个比例,90后男孩成年时约会减少300-350万,00后则会减少200-250万,故实际性别比显然还要低得多。

利用2017年户籍登记数据重新估计了1982~2010年4次人口普查0~16岁低龄人口的数据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1982~2010年中国历次人口普查0~16岁低龄组人口数据均存在漏报的问题并且有逐渐加剧的趋势,但是,2000年“五普”低龄组的漏报水平似乎并没有之前估计的那么高。“三普”至“六普”0~9岁低龄人口的漏报率分别为1.85%、5.11%、6.43%和8.82%,漏报人数为368万、1077万、1011万和1296万。与其他学者的估算结果相比,本研究估算的“四普”和“五普”0~9岁人口的漏报率和漏报人数相对较少,其中“四普”0~9岁漏报人口的估计数量比其他学者的估算少了70万~190万。对于“五普”数据,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五普”低龄人口的漏报率是最高的,0~9岁人口的漏报率超过10%。但本文认为,由于“六普”青少年人口(特别是16~19岁年龄组)数据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重报现象,因此利用“六普”数据估计“五普”低龄人口漏报数量很可能存在高估,而“五普”低龄人口数据的实际漏报率可能与“四普”相差不大。由于可利用的资料有限,现有研究对“六普”0~9岁数据漏报情况的估计比较保守。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的重报问题在“五普”“六普”中愈发凸显。“五普”和“六普”14~44岁的净重报人口数由766万上升至1838万。其中14~29岁的重报人口分别由“五普”的428万上升至“六普”的1268万。此外,“六普”14岁以上人口的漏(重)报模式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用独立存在的数据体系 ———医院分娩数据,来分析验证2000年代历年出生人口及其性别构成。虽然能查到的只有部分年份,但女孩漏报瞒报均接近10点。而且相比于80后90后,00后性别比也并没有明显的加剧,当年80后和90后的性别比在幼年时也是严重偏高。

事实上,49年以后中国历次人口调查的出生人口比例数据基本都高于102~107的正常范围,即使中国的男女出生比例一直稳定在107的正常比例,用中国人口总数来计算,多出的这“7个”男人,也已经构成所谓“3000万光棍。”然而鲜为人知的的是,中国的性别比自49年以来一直趋于下降的趋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男子占据总人口的51.82%,女子为48.18%。2010年第六次普查数据男子为51.27%,女子为48.73%。2018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底中国全体国民性别为104.81,性别比进一步下降。

由于女孩的瞒报,以及男性的早逝率高、重报等原因,80后90后男女比例在他们成年时已经达到了平衡,结合前面的数据,809000后三代女孩漏报点数通常在5-10点之间,而男性的死亡率则可使性别比再降3-5点,这就是为什么低年龄段性别比失衡,当这些孩子成年时性别比就会恢复正常的原因。
第3个回答  2020-10-20
国家统计局公布,大陆人口比例是男104.6:100女。(男比女多3164万)。
这个数据公布的背后,个人看出以下观点,
引起全民婚姻恐慌目的。
首先刺激中国经济,从18年第三第四季度增长进度来看,我们需要大面积消费。
拯救楼市,因为我们都不希望楼市崩盘,毕竟很多家庭3辈子买那么一栋楼,真的很不容易。楼市的崩盘意味着人民币崩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另外一个数字是,新生人口出生率连续7年下跌。(没有公开公布但是能查到)就算是全面放开生育,还是下跌而且一年半个百分点,因为我们太需要年轻劳动力了,我们的人口老龄化急剧上涨,养老 医疗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剂,
不管是工业2.0还是中国的崛起路,都太需要新生人来接班努力。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感觉社会压力大,觉得存活就很难,为何还要结婚,还要生子。。一部分年轻基本都存在佛系心理,公布的一下数据刺激一下“佛系少年”
制造业,消费,前所未有的低迷,因为大家都很佛系。。
中国2018年新婚姻法新规定表示离婚特别难,结婚很容易,表面上是为咱们好,其实用来制约现在年轻人的观点和行为!
第4个回答  2020-10-20
我感觉明面上说是性别比例失衡,背后其实还是说烂了的结婚率和生育率。
诸位光棍应该深有体会,对单身的人来说,房子不是刚需,车子不是刚需,家具不是刚需,名牌服饰更不是刚需,需要满足的只是一日三餐、生活用品和个人爱好。奶粉,儿童衣物和无底洞一般的教育支出就更不用考虑。
生育率低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表面上,人口减少,每个人分配到的资源就会变多,但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用人口来支撑生产和消费,否则这些资源无法变成财富。
个人见解,这个新闻其实就是官方催婚:赶紧结婚吧,特别是男的,不然打一辈子光棍。
第5个回答  2020-10-2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00后比例失调加剧,说明在中国很多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严重,造成男多女少。以后会有许多00后的男生找不到女朋友,甚至无法成家。近期媒体宣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00后的性别比例失调,加剧歧视,这不仅是00后,就是80后,90后也同样存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男性人口总数相比女性同年龄段的相对要大一些,这也是正常,毕竟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乡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男女比类失调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到一种特别严重的程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