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推荐一本书啊?

这本书是要写人的散文书,希望大家帮我推荐一本看看。谢谢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先生的《风波》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剪辫子”多少人经历过了,也写过了,但没有产生广泛影响,而《风波》却成功了,是因为鲁迅把握住了剪辫子这一具有历史特征的细节,并写出了人物的心理真实没辫子还怎么生活?怎么见人?留辫子时代的社会心理秩序被打乱了,剪了辫子,心理上有了恐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这就推动了新的社会这一笔可谓光彩照人。赵七爷的一条辫子,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时代的变革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象;赵七爷的一条辫子,也生生道出了所有小人物的无奈:变革是上头的事情,小人物没有自主的权利,一个不小心还要人头落地,只能取中庸之道,明哲保身。其实在现实社会,我们很多人依然是“赵七爷”,或多或少有赵七爷的因子。
秩序、道德、审美标准的诞生。

鲁迅的文章还是不错的你看了他的文章肯定写作回提高的~~~~~~~~~~
鲁迅写人的句子也很生动~~~~~~~~~<呐喊>是一本不错的书~~~~~~~~~
去看看吧~~~~~~~~~~别忘了采纳我哦~~~~~~~~~~~~~~~~~~~~~~~~~~!!!!!!!!!!!!!!!!!!!!!!!!!!!!!!!!!!!!!!!!!!!!!!!!!!!!!!!!!!!!!!!!!!!!!!!!!!!!!!!!!1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21
贾平凹的《朋友》

《朋友》记录贾平凹情感历程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首部纪实写人散文集《朋友》近日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贾平凹开篇以一贯的质朴诠释他对“朋友”的理解。

从骑着自行车到邮局寄稿子,到四次获得全国文学奖,多年来,这个“一字千金”的文坛人物,依旧将为人处世喻为“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惟恐被撞翻了担子”;依旧植根于他的故乡、怀念故乡的人人事事;依旧惦记着曾给予他温暖的朋友。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贾平凹由《朋友》谈到情感,由情感谈到人生中的“心结”,《朋友》记录了他二十多年来的情感历程。《朋友》集中了贾平凹1983年至今各个时期的写人之作,240多篇文章中,相当一部分是从未发表过的内容。

贾平凹将《朋友》中的篇篇文章编织成心结——“情”,将之坦诚地展现给读者。面对记者,贾平凹一改往日含蓄沉着的公众形象,简洁的话语中洋溢着浓郁的情愫:“在写《朋友》时,我的感情起码是真实的。比如在写亲情方面,写自己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故事绝对是真实的、是情深意切的。”《亲人篇》中,儿子于双亲、兄长于小妹、父亲于女儿的情感交织在死亡、婚礼等等人生最为重要的几个时刻,贾平凹几笔便搅动起读者难以言说的心情……

《朋友篇》中,有对乡党的又爱又“恨”,有对三毛之死的回天无力,有对名家恩师的感慨与感激,更有对孩子纯真坦率的钦佩……当记者在为文中诸多感情寻找最佳的表达语言时,贾平凹平平常常一个“真实”,便涵盖了他240多篇散文共通的文脉。
第2个回答  2019-03-0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城南旧事、世说新语、倾城之恋、围城、雪国、春雪、静静的顿河、金阁寺、泪与笑…任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