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年初,带宝宝去同事家庆祝她生二胎了。

一个同事也带着小孩来了,还有同事楼上的邻居也是带着小孩下来一起吃饭了,三个小孩产不多都6、7岁。对于,我们2岁不到的宝宝,我还是喂着给他吃的。

观察到同事的小孩一直在玩,不过来吃饭,我们提议同事叫小孩一起过来先吃饭,她说每天都是这样吃饭的时间他不吃,不管他,饿了,他自然会来吃。

另一个同事的小孩。这是边看动画片给边吃饭,而且不在餐桌吃。

反而同事的邻居的小孩,反而自己默默在那里吃饭,等她吃完饭再去玩了。

看着其他两个小朋友都是玩的玩,看动画片的看动画片的,我就很好奇地问这位同事的邻居。请教她平时是怎么引导小孩自己吃饭的,她说“我们很早就能自己吃了,然后吃饭的时候不让她看电视,慢慢她也就习惯啦”。

当时就意识到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个家庭父母的引导方式不同,尤其是母亲,直接导致孩子的吃饭的表现形式的不同。

那么有没有一种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帮助父母更好的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呢?

当然有,正面管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传统的管理方式通常为严密性和娇纵型。

严厉型往往会过度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规矩没有自由,面对一些问题时只能听从,没有选择的余地。

而娇纵型又过于对孩子无限制,让孩子有自由没规矩,无限制的自由导致无法管教。比如上面提到的我两个同事的孩子的任性行为。

正面管教,恰好是传统且无效的管教方式之外的一种新探索,有规矩也有自由,目的在于获得积极的长期效果,以及立竿见影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它是一种既不严厉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在温柔与坚定的氛围中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

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以目的为导向,孩子是社会人,他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如果一个孩子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者自我价值,他就会表现出不当的行为,例如切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等。

很少人否认人人平等的正当性。但当他变成孩子和父母平等时,很多人就会提出反对意见:孩子们没有和我们一样的经验、知识或责任感,他们怎么和我们平等呢?其实,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平等:是指所有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这也是正面管教坚决摒弃羞辱孩子的原因之一。

一些孩子理所当然地享受别人的照顾,坐享其成,就是因为父母剥夺的孩子发展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因此,父母要做到“不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父母还要改变自己对犯错的负面观念,引导孩子把犯错当作学习的好机会,而不是为犯错而羞愧。

正面管教理论指出,父母和老师们应该坚持:温柔与坚定并行,以互相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正面管教”家庭教育体系,风靡全球三十多年,很值得我们家长借鉴。

不论我们对待孩子、对待夫妻、对待家人同事和朋友,对待我们身边所有发生的任何事,我们都要秉持“温柔而坚定”,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和谐祥和。

“温柔”,温和待人,以理服人,不吵不同,吵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和和气气地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温柔”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

“坚定”,非常重要,与“温柔”必须相辅相成,“温柔”对待什么人什么事温柔以待,不是懦弱、姑息和宽容;而是要有边界,要“坚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态度和信念。“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温柔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贯穿整个教养过程的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带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

假设孩子和你顶嘴,“温柔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个房间去。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等大家情绪平复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谈一谈:“宝贝儿,很遗憾你生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我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能够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得其他方法。

记住,生气的当下,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够用理性大脑来思考时再解决问题才有意义,这是我们应该给孩子一项重要技能。

等一下就轮到你啦。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人的说法

我还在乎你,会等到我们相互尊重的时再继续谈。

我们待会再说这件事,现在应该上车了。

挑战在于,很多父母认为,当孩子“故意惹恼他们”时,自己不应该和善,但是,如果大人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难道要大人控制自己的行为过分吗?

正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实验1600次都失败了,人们嘲笑他,他却说,我至少知道1600种方式是不行的。最后尝试一种方式取得了成功,才有了电灯泡的诞生。说明他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思考反思改进。过去的错误会推进我们的每一步选择。

前段时间,宝宝学吃饭,总是洒落一地。婆婆嫌打扫卫生麻烦,图省事执意要喂他,我说“要宝宝自己来,任何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您现在不要他自己吃,他后面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他只有早点犯错,他才能早点学会;这种情况宝宝和我们早晚要面对,凡事趁早适应好,重点是他早点自己吃饭,有助于他的发育”。说了这么多,婆婆才肯慢慢放手,我知道我知道宝宝,能从一次次的饭洒地、勺子拿不好的过程中,自我纠正自我改进。现在宝宝确实,吃饭方面娴熟了许多。

前几天一家三口去黄山,我是比较喜欢爬山的,所以我就选择了爬山,老公带着宝宝坐缆车先上去了。去山上酒店还要走一段路,老公也是比较细心的人,他一直抱着宝宝走就怕他摔着,可能拿着行李又要抱着宝宝比较累,因为离酒店还有一点距离就把他放了下来。傍晚山上温度比较低,宝宝就双手插口袋,一下来没走几步就绊倒了。因为手放口袋没有立马撑地面,所以直接磕到嘴了。然后,宝宝立嗷嗷大哭也出了好多血,老公急坏了,还好附近就有一个医务室。

老公立马给正在爬山的我打电话,听他的声音很急促和恐慌,当时感觉很严重,所以我就迅速爬上山去找他们。看到宝宝还好,感觉就是皮肉擦伤,鼻子上磕破了一点;医生只是开了一瓶8块钱消毒的药,心想医生也感觉并无大碍。

可是老公回到酒店,叨叨了一晚上。一直在自责没有坚持牵住宝宝的手,也怪我没有跟他们一起坐缆车,这样两个人照应宝宝也不至于让他摔倒。

宝宝一直在说到“我踩石头了,我踩石头了,我踩石头了”,对此,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他在自己的失败的过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我便引导他:我们走路的时候就注意看路好不好,他说“好”。

犯错是最好的成长方式。只要父母拥有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犯错,一方面孩子的犯错能加强和父母的关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孩子吸收经验,孩子可以不断地反思教训,总结经验,从而避免下一次的犯错。

“赢得”孩子是指大人以尊重态度对待孩子,相信他并最终赢得他的合作。而“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

无独有偶,一个朋友家的小孩刚上一年级,三天两头被老师告状说她家小孩又打同学了。回到他家小孩就要挨爸爸的打,然后没过几天学校又各种告状说,她小孩老是抢其他同学东西或打扰其他小朋友上课之类的。只要学校一告状,小孩回家就要挨打,所以一直这样反反复复。朋友自己说,他们家小孩只怕他爸爸,其他人面前总是调皮捣蛋的样子,在他爸爸面前“就像鼠见了猫,不敢动弹”。因为只要捣乱了,他爸爸就要打他,他就会听话。这种就是典型的“赢了”孩子,受爸爸的影响,这孩子以为打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他也学会了用打人去控制别人。

我们都已明白要赢得孩子的道理,对不对?那么父母如何去“赢得”孩子呢,只需4个步骤: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然后表达出对孩子同情,而不是宽恕;接着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最后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那孩子学习解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说到底,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家长温柔地对待,所以鼓励也是正面管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鼓励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的最好方法。

不过,说实话鼓励一个做错事的孩子,还真的不容易,因为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犯错就一阵怒火,光想着怎么惩罚孩子了,鼓励的想法很容易就会被抛到脑后。而且很多家长还有一个偏见:他们总觉得惩罚能改善孩子的行为。退一万步说,就算家长们知道应该鼓励,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却不知道怎么样去鼓励,做起来还是没有头绪。

其实,鼓励有时候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拥抱开始,比如我们两岁的宝宝动不动就哭,我又经常不知所措,尝试蹲下来抱抱宝宝,在一阵鼓励性的安抚之后,慢慢也停止了哭闹。鼓励需要把握时机,相互尊重,改善而不是完美,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作出弥补,避开社会压力,安排特别时光等等。

我家宝宝有点可爱的,经常遇到打不开的零食袋或瓶盖,他会直接说“不会弄”,而来寻求我的帮助,这一点比我们大人要强,我们大人是羞于承认自己“我不会”。面对宝宝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我会给他示范几篇,再引导他自己打开,然后跟他说“宝宝你可以的”,每次看到他神奇的打开了,我俩都会会心的笑一笑。

作为新手父母,我们很多不懂的地方,对一个新生命我们如何给他最好的教育,帮助他成人成才,这是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做到的,但是往往在育儿过程很难完美,尤其遇到孩子调皮的时候,我们会被孩子带入情绪中,如何做一位优秀的父母,就要先成为孩子最优秀榜样和老师,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要永远要育儿先育己。  育儿先育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的问题取决于原件的问题,所以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是不是到我们反思一下的时候了,是我们做“错了”,还是我们和孩子的关系“错了”呢?我们唯一不能否认的,是儿童在成长中是有自己规律的,我们自己的孩子在这些共性规律中也有些具体的个性,这时需要我们了解有规律,更要求我们更全面地去爱孩子,了解孩子,并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共同成长。

育儿,就是父母和子女相伴成长。懂得成长规律,懂得爱的密码,才能走的更稳更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