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军服上的“兵”和“勇”分别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清朝军服上的“兵”代表正规的士兵,是清朝的正规军,“勇”代表乡勇,从乡里选拔出勇猛的壮年,在有战事的时候招募组成,战事完毕解散,类似于雇佣军。虽然都是应付战事,但其地位和身份差别较大。

一、历史渊源。

最初,在清军入关前,其主要军事力量便是八旗兵,战斗力惊人。清军入关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京营八旗的装备最为精良,训练有素,因为其主要保护京城和皇宫的安全。而驻防八旗则主要驻扎于一些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当战事四起的时候充当第一道防线。不管是京营八旗还是驻防八旗,数量都不多,外加常年无战事,训练渐少,导致其实力下降很快,中后期的八旗兵已经毫无战斗力了。

所以为了弥补八旗兵的缺陷,清朝又组建了全是汉人的绿营军,一度超过八旗兵成为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绿营军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负责驻扎防守、社会治安等问题。虽然绿营军的数量庞大,但似乎仍然不够用,于是在乾隆、雍正年间,招募乡勇组成临时军队,为了以示区分,他们的号衣上缝制有一个“勇”字。除了战斗力强悍的能够加入正规部队,其余的都会就地解散。

二、地位差别。

晚清时期,为了对抗各地的起义运动,清政府不断加大乡勇招募的强度和频率,最终还将其保留下来。绿营军和八旗兵的俸禄开支都由朝廷拨款,且俸禄还不低,而乡勇的地位就要差很多,俸禄低不说有时还不发放俸禄。编制组成勇营的军费开支由地方支付,朝廷予以地方管理权。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时,勇军可谓战功卓著,出力不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9
兵指的是国家的正规部队,是武装力量的主要来源,勇则指的是民兵,不是国家的正规军,也不是国家专有。
第2个回答  2020-06-29
兵是清朝的主力军,包括八旗军还有绿营军,而勇则属于临时组成的军队,用于战事,战后立即解散。
第3个回答  2020-06-29
”兵“是清朝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雍正、乾隆朝后若遇战事,八旗兵和绿营军兵力不足,则就地取材,临朝招募乡勇组成军队,称之为”勇“,战事结束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的正规军队。
第4个回答  2020-06-29
清朝时期,军服上写的是兵的人,他们是真正的士兵,是吃军粮的,而军服上写的是勇字的,是当地的人组成的兵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