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解建设银行建信融通底下的产品融信/e信通业务吗,具体是什么性质,接收方有什么风险吗?

如题所述

探索建行建信融通的业务——融信/e信通,背后的风险与实质



在金融领域中,建行的建信融通推出了一款名为融信/e信通的服务,这个产品看似合规,实则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风险和争议。首先,我们要明确,融信/e信通是由中国建设银行的子公司建信融通管理,表面上是为双方企业合作提供便利,但其运作机制中却存在明显的复杂性和潜在问题。



核心问题在于,建行与合作企业(甲方)通过这个平台,甲方可以获得银行(建行)提供的授信,用于向乙方开具电子付款承诺函,承诺在一定期限后支付款项。然而,这笔款项在乙方的账户中显示,实际上并非实时资金,而是相当于银行给予的数字信用。若乙方急需现金,需自行进行贴现融资,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要求乙方承担较高的贴现利息。而且,这一过程繁琐,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对资料审核要求严格。



令人担忧的是,即使乙方选择耐心等待到期,也可能面临甲方违约的风险。一旦甲方未能履行承诺,银行并不会主动介入催收,而是将风险转移给乙方。换句话说,乙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甲方和银行的“白条”持有者,后续的追偿可能变得异常困难。



建行和甲方的这种合作模式,可以说是利用了国有银行的信誉,为甲方创造延期支付、获取利息的优势,而乙方则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他们可能因为弱势地位,被迫接受这种不平等的金融交易。然而,作为乙方,除了被动接受,还有建信融通建议的“流转”策略,即拉拢其他乙方加入,但这无疑是一种道德上的挑战,更不利于建立健康的金融生态。



总结来说,融信/e信通业务虽然打着合规的旗号,但实则隐藏着甲方、银行和乙方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潜在风险。对于参与者而言,理解这些细节至关重要,以便在选择时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经济困境。在享受金融服务的同时,确保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才是消费者应坚守的原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