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控制和减少染色色差

如题所述

在印染行业中,连续轧染色差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包括对样色差、批间色差、底面色差、左中右色差以及批内色差等。这一直是印染工作者在质量控制上面临的挑战。随着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增加,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更为严格。目前,出口染色产品在左中右色差和批内色差的控制标准已达到4.5级以上,远超我国国家标准。同时,色差的评定也从手工评级转向了电脑测色和鉴定,颜色传递正在从实物色板向数字化过渡,采用CMC、DE值控制在0.6以内,批内色差要求在0.9以内。对色光源也从普通的办公室灯光D65、CWF、TL84、D75发展到U30、HORIZON、INCA等灯光光源对色,并且要求两灯、三灯分别对色,确保色光不变。为了满足客户对品质的要求,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控制和减少染色色差已成为印染工作人员的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控制和减少左中右色差(俗称边色)和批内色差(俗称LOT色)进行讨论。
一、确保原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控制色差的基础。无论批量大小,要求原材料的品质一致,这是克服LOT色的重要条件。即使原材料品质存在差异,也必须心中有数,区别对待,将LOT色的影响严格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1. 同一色号的坯布,要求采购部门尽量购买同一棉织厂、同一批次产地的配棉坯布。
2. 如果中间商提供坯布,必须区分不同棉织厂的产品,如有两个厂的坯布,投产时需按批号分别投产。必要时,前处理及染色工艺用料要作适当调整,以克服该批产品的批内色差。
3. 对一些特殊产品,如亚麻、亚麻棉等半漂坯布,虽然经过前处理,但敏感色仍难以控制其LOT色变化。控制方法可以先在每疋(卷)取样1米,做好每疋(卷)与试样的编号记录,试染较敏感的颜色。然后根据试样LOT色的结果,将每疋(卷)分批投产。染色时分批调整,可减少LOT色的产生。
4. 同一色号产品,遇原材料变化(包括坯布产地来源、染料、整理剂),供应部门必须通知技术部门,分类堆放,严格对比测试,以便工艺、技术上的合理调整,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5. 染化料要坚持按批次备足,一色号染料无论大小,首先要求是同一产地、同一批次、同一明度色光、浓度的染料。染料最好采用全验的办法,发现有异,要分开使用,重新试样,避免因染料的色光、力度不同产生LOT色。
6. 不要忽视柔软剂等后整理剂对色光、深浅及边色的影响。一个批量大的颜色,在柔软整理过程中,最好使用同一批产品,在同一机台上生产。同时也要剪样对色跟踪控制,否则批内LOT色和边色都难以控制。
7. 染料选择是否正确,是控制LOT色及边色的关键。许多企业接到客户来样后就交化验室打样,染料的配伍由打样人员决定。问题是一些打样人员,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只管对准小样与客户来样,而对染色上染率高低、色光变化快慢、配伍性的稳定、不同色样同色异谱的变化大小难以掌握。经常小样送交客户确认,到生产时才发现问题的存在,这时再去更改染料配伍,又受到色光、对灯变化的制约,显得十分被动。为此,我们采用的是由电脑配色,根据平时选定的染料组合,选择DE值最理想的配伍,一式六个的配伍,再送染色主管根据品质好、稳定性强(上染曲线大体相同)、成本低的原则挑选其中一组配伍,再交试化验室打样,这样的小样既符合客户要求,又保证生产时色差能控制到最稳定。
8. 三原色虽有万种变化,但三原色并非万能。实践证明:不能全部依靠三原色配搭,面对任何一个颜色,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一个近似色染料为主色,根据色光再以其他染料微调。同时染料的配伍要坚持宜少不宜多,越少越好的原则。
二、改革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是减少色差的保证。印染产品之所以难做,印染厂之所以经营艰难,是印染产品的生产特点所致。印染产品从坯布到成品往往经过10多道工序。生产过程结合着化学、物理、机械、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变化。10多个生产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不断改革,强化印染产品的生产管理是控制减少色差、确保产品质量的需要。
1. 坚持以技术为主导的生产运转管理,是控制色差的可行办法。印染厂传统的企业管理,存在着计划与技术,车间与技术,技术与设备各自为政的弊病。对突出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位置不利。几年前,我们把技术和计划合并为工务部,全厂生产只由工务部一个部门统领。同时把生产运转管理方式改革为以技术为主导,以品质为重点的管理模式。在确保色差小的前提下,针对难度大的颜色、品种,专门设计前处理工艺。改变了以前多个品种千遍一律的炼漂工艺。强调在生产运转管理中技术唱主角,计划、车间,设备当好配角。并把染化料采购划属工务部统管。在生产过程中,不论是计划的调整还是问题的处理,无论是日班还是中夜班,决策权,指挥权在技术主管手里。这样避免了互相扯皮、重产轻质的矛盾,体现出"以工艺为核心"的作用,确保了质量。
2. 强化生产运转中的现场技术管理,是减少色差的关键。鉴于印染产品生产的特点,绝大多数色差或其它质量问题都是在生产运转中产生的。长期以来,印染厂经常提及“预防为主”。但如何体现在实际运转中呢?我们认为印染厂的现场监控,质量跟踪、防微杜渐是最切实的“预防为主”,多年来,我们十分重视生产现场的管理。一切生产计划、工艺技术人员、办公地点都设在生产工场里面。无论工务部经理、车间主任,还是炼漂、卷染、轧染、后整理的技术主管及技术员,每天工作的重点就在车间现场,工场(车间)就是办公室。这样,技术员对产品的运作、机台的运转、员工的操作、品质的变化都能了如指掌。同时要求他们要做到 "三到现场"(开机时、转品种、因故停台必到现场),检查"四个第一"(接班第一件布、转品种第一件布、清机后第一件布、设备维修后第一件布),以及认真"抓好三化"(技术操作统一化、工艺上车检查制度化、下机质量标准化),保证产品运转中工艺上车的"三度"(温度、速度、浓度)能保持正确及前后一致,从而各下机半制品质量也能稳定一致,是控制减少色差的关键。
3. 履行各级质量否决权是控制减少色差的保证。印染生产最致命的弊病是松散的管理,马虎的把关。经常出现大量质量问题才去追根寻源。有效治理色差的办法,除严格的管理外,亟需各级对品质认真细致把关。我们履行的是各级质量否决权,实践证明是减少色差的又一保证。
①使用部门发现原材料品质差异,有权责成其退货,更换的职权。
②工艺技术人员对设备状况要有严谨的检查制度。发现设备问题而影响产品质量时,有权暂停生产。通知设备部门维修到完好为止。
③染色技术主管对前处理品质拥有质量否决权。凡发现炼漂半制品影响到染色质量时,有权责成其返工至达标。
④质检人员对染色产品中边色和LOT色的检查,达不到标准的,有权退回染色主管返修到达标为止。
⑤各级技术主管,对属下员工操作水平和表现,拥有奖惩、调整、辞退权力。凡不符合该岗位技术操作要求的员工,都要坚持处理,妥善安置。
⑥客户是“皇帝”,凡客户因品质问题要求产品返修,要无条件接受,不得扯皮拖延。
三、认真抓好各环节技术组织措施,才能达到减少色差的目的。染色的边色和LOT色,并非只有染色过程才会产生的。边色和LOT色的控制,除涉及企业的管理和原材料外,还有工艺、技术、设备、操作及其控制方法等。整个过程错综复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触一发而动全身”,而造成色差。
1. 前处理是控制色差的基础。染色出现边色和LOT色,多数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染色工序里检查原因。而忽视前处理这个产生色差的基础。这个片面的倾向,显然是错误的。可以说:前处理毛效、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