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社恐?

如题所述

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简称SAD),又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通常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的紧张、担忧和恐惧,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让别人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导致尴尬的局面。社交恐惧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生物学、心理和环境等。以下是一些容易患社交恐惧症的人群特征:

1. 内向性格:内向的人通常比较敏感,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非常在意。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可能会感到不自在,担心自己的表现不佳,从而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发生。

2. 自尊心较低:自尊心较低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容易担心别人会因为他们的表现而嘲笑或贬低他们。这种担忧会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过于紧张,从而诱发社交恐惧症。

3. 过度担忧他人评价:过度担忧他人评价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过分在意,担心自己会让别人产生负面看法。这种担忧会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过于紧张,从而诱发社交恐惧症。

4. 过去的负面社交经历:过去的负面社交经历可能会让一个人对社交场合产生恐惧。例如,曾经在公共场合被嘲笑或羞辱的人可能会在以后的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和担忧,从而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发生。

5. 生物学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和生物化学因素可能与社交恐惧症的发生有关。例如,某些基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社交压力的影响,从而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发生。此外,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可能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和情绪反应。

6. 成长环境: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其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经常遭受批评、欺凌或其他负面刺激,可能会导致其对社交场合产生恐惧和紧张。此外,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关系不足、父母离异或其他家庭问题也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

7. 缺乏应对技巧:缺乏应对社交场合的技巧和经验可能会导致个体在面对社交压力时感到不知所措,从而诱发社交恐惧症。通过学习和实践有效的沟通、建立人际关系和处理压力的技巧,可以降低患社交恐惧症的风险。

总之,社交恐惧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生物学、心理和环境等。内向性格、自尊心较低、过度担忧他人评价、过去的负面社交经历等人群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要预防和治疗社交恐惧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高自尊心、学习应对技巧、寻求专业帮助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0-04
崔建强,男,中共党员,讲师,现为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辅导员,负责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随着社交方式的多样化,社交场所和社交圈一再被扩大,一些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并没有变强,反而社交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害怕与陌生人说话、讨厌自我介绍、讨厌演讲、讨厌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他们喜欢用“社恐”的标签来定义自己。

但生活中也存在一群这样的大学生,没有他们聊不动的话题、混不熟的圈子,无论是面对熟人还是陌生人,讲话水平"贼溜",不管你说什么,总是能谈笑风生、游刃有余地去应对,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评判甚至嘲笑,经常会被朋友同学贴上“社牛”的标签。

于是,“社牛”与“社恐”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两个耳熟能详的“标签”,甚至还出现了“社交牛杂症”“社交自觉症”,这些社交“标签”的出现,传达的是年轻人的社交焦虑,反映的是青年人内心对社交的重视、对和谐人际关系与正常社交能力的向往。
社交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能,其初衷并非是去博得他人的关注,而是寻找真正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知己好友,享受与人诚挚交往的过程。所以,社交不应成为一种心理压力。“社牛”或“社恐”并非不可逾越,二者本质只是社交方式与习惯的不同,“社牛”倾向于主动、外向型社交,“社恐”倾向于被动、内向型的社交,但这也并不能完全代表每个人的性格就是如此,不同场合下“社牛”与“社恐”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体现。

如今的“社牛”收获了更多正面和积极的评价,现在多与高效沟通、自信表达等特点联系起来,是“社恐”群体羡慕不已的“人类社交天花板”。但现实中也存在另类“社牛”人士,他们毫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不分场合地“放飞自我”,不分美丑地以极端行为吸引别人注意,这种卖丑式狂欢失去了人际交往中的真诚和礼貌,离高情商的“社牛症”已经渐行渐远。
所谓“社恐”,大多数是一种情境化策略选择,在熟悉的人面前,能够侃侃而谈,而在陌生人面前则出现了不愿表达的情况,因此打上“我社恐”的旗号,为的就是避免面对面社交中的麻烦与尴尬。他们害怕自己“社交失败”,害怕说错话、办傻事、丢面子、出洋相,害怕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害怕自己内心预想的“完美人设”落空。当不得不面对社交场合时,索性直接选择逃避社交,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
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效。对于大学生,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都是影响社交的重要因素,盲从“社牛”的社会风气可能会事与愿违,只有在“社恐”与“社牛”之间把握社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