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镇压反秦力量的部署无误,为啥秦军主力最终会崩溃?

如题所述

秦末,起义军周文部攻破函谷关后,惊慌失措的秦二世才觉得事态严重,遂召开廷议研究扑灭起义军的军事部署,之后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又陆续采取了一些军事措施。纵观秦政府在战争中的军事战略部署并无大的失误,秦军也曾一直打的顺风顺水,但秦军主力却最终在巨鹿之战丧失无遗,从而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秦国政府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大致走了这样几步棋:

第一步:武装数十万刑徒和奴产子迎击周文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因为周文率大军屯居在距秦都咸阳仅有百里的戏(陕西临潼境内),随时都有可能进攻咸阳,朝廷已来不及调遣兵力和征发兵役,只得采纳少府章邯的建议:“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多徒,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于是,二世大赦天下,令章邯率数十万武装起来的刑徒和“奴产子”向周文的农民起义军发起攻击。章邯坚韧顽强,有勇有谋,曾在秦灭韩灭赵的战争中立有战功,受赏升迁,官至负责秦宫廷事务的大臣少府,此时正在主持骊山陵园的收尾工程。这是仓促应变之策,情况紧急,只能如此。

第二步:动用拱卫京师的部队配合章邯军攻击进逼咸阳的起义军。章邯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毕竟是没有作战经验的刑徒和奴产子,为了赢得胜利,秦政府决定动用拱卫京师的精锐部队参战。这对周文军是不利的。而恰在两军即将决战之际,反秦队伍内部又发生分裂,或自立为王,或拥兵自重,或拒绝执行命令,使农民起义军遭到极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孤军深入、后无援军的周文军就更无胜利可言。周文自言习兵,但只曾在项燕的军中当过一名占卜吉凶的小官——视日,并无丰富的统兵作战经验,数十万起义军也非训练有素,故在章邯军和朝廷禁卫部队的疯狂反扑下,节节败退。先退守曹阳,坚持两三个月,又退至渑池奋战十余日,最后,周文自杀,“军遂不战”。

第三步:命令王离军团东渡黄河,与章邯军形成南北两线作战的军事战略部署。在章邯率军向农民军反扑的过程中,秦政府又调回戍守北部边境的长城军团,在王离率领下,由上郡直接东渡,经太原至井陉,后深入赵地,当时被称为“河北军”,打击黄河以北的起义军。

王离军究竟有多少兵力?《史记。匈奴列传》说: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原混乱,“诸秦所徒适戍边者皆复去”,王离军东渡时还需留一部分兵力戍守长城。因此,王离军东渡时不会还有三十万人,根据巨鹿之战时军事力量的对比、战争激烈程度等情况推测,王离军大约有十几万人,至多二十万人左右。

朝廷令王离军东渡的用意:一是迎击和剿灭黄河以北的起义军;二是与黄河以南的章邯军相互策应。其军事战略安排并无不妥。



第四步:为章邯军补充兵员,确保秦军击败项梁率领的起义军主力。在秦军的全面反击下,起义军内部再度分裂,吴广被杀,进军北方的诸路起义军又割据自保,甚至互相残杀,而南路军也无力回援。如此,周文、吴广两路大军均被击败,起义军的中心陈县就显得兵力十分淡薄。十二月,农民军根据地失陷,陈胜被车夫庄贾杀害,起义形势陷入低潮。

陈胜、吴广身亡兵败后,项梁和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向攻秦,在沿途又合并几路义军,使其拥有七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主力。

秦二世二年七月,项梁在东阿击败章邯军,之后又占据东方重镇定陶。为了击败起义军,攻克定陶,朝廷派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率领由关中卒和新征发的秦人组成的秦军驰援章邯。连续的胜利,使项梁开始骄傲轻敌,秦军趁机夜袭定陶,结果义军大败,项梁被杀,定陶失陷。

第五步:王离军与章邯军会师巨鹿,平定赵地起义军。章邯军击杀项梁,夺取定陶后,朝廷和章邯也开始轻敌,认为楚地兵不足忧,朝廷遂令章邯领兵与王离军会合,歼灭河北起义军。

王离由上郡直接东渡,经太原至井陉。在井陉击退李良的赵军后,而继续东进恒山、邯郸、巨鹿等地。王离拒李良于井陉时,约为二世二年之首月,即十月。李良“还之邯郸”而反叛,并杀害了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是在十一月。张耳、陈馀逃出邯郸,“收其兵,得数万人”,另立旧赵公子歇为赵王,居信都,是在正月(端月)。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中,李良曾进击陈馀,而为陈馀击败。这时王离军已南下入邯郸郡境,迫近信都。张耳与赵王歇弃信都而东逃至巨鹿;陈馀军于巨鹿之北。李良亦弃邯郸而南撤,投降了章邯。这年后九月,王离军围赵王歇于巨鹿。二世三年十月,章邯才在李良的引导下,北入邯郸,皆徒其民于河内郡,并夷其城郭。之后,章邯军巨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次月,章邯军即为项羽北上救赵之军所破,甬道断绝,只得据守棘原。十二月,项羽又打破王离军于巨鹿城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之。”

章邯在王离军被歼灭后,退守漳河一带,以河内郡为基地,西以河东郡依托,南以三川郡为背靠,利用黄河漕运,就食敖仓,在八个月内顽强抗击诸侯联军,但起义军不断聚拢,章邯军被战略包围,形势严峻。秦军连连失利,内部矛盾又进一步加剧,二世派人责备秦军将领章邯。章邯派去朝廷请示军事行动或请求军事支援的使者返回军中后,给章邯带来的消息明显不利于章邯,朝廷已被赵高控制,“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也就是说章邯胜败都不会有好下场,而且,朝廷无增兵援助章邯军之意。当此之时,又有陈余那封打动人心的劝降信,最后无奈的章邯在得到项羽答应给予他优厚的条件后,于秦二世三年七月,率余众二十余万人向项羽投降。至此,秦军主力丧失殆尽,秦王朝覆亡的命运已无可挽回。



从大的方向看,在巨鹿之战前,秦王朝在扑灭起义军的军事战略部署上并无大错,进剿起义军的成效也很显著,但最终却失败了,其原因何在?秦军主力失败于巨鹿之战,而失败的主要责任在昏暴的胡亥和邪恶的赵高。。

一是没有明确统一的军事指挥权。秦统治者在关东人民大起义之初,即组织了两支主力军东向,王离和章邯分别受命为这两支军队的统帅。这两支军队本来就是平行的,互无隶属关系。他们在不同的地点奉命东向。章邯从骊山一带出发,他的主要活动地区在三川、颍川、陈郡、东郡、薛郡一带,所以叫河南军;王离军自上郡一带出发东渡,主要活动地区在太原、上党、邯郸一带,所以叫河北军。这两支军队从组成到巨鹿之战的前夕,虽然有南北呼应的关系,但其基本特点是都直接听命于中央,各自为战,互不隶属。巨鹿之战,章邯、王离二人在军事上仅仅是南北会师后的联合行动。王离军击赵,是直接受命于秦朝廷的,而且是击赵的主力;至于章邯在击败项梁军而北渡,则是为了策应王离军。

司马迁虽有“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之语,但不足以说明“王离听命于章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2
因为起义的农民军真的太多了,导致秦军主力应付不暇,最终被消灭在人民的人海战术中。
第2个回答  2021-03-02
主要是秦朝军队实力太弱,都是一些囚徒组成。
第3个回答  2021-02-06
秦朝廷没有在起义之初就发动大军剿灭陈胜吴广,让反秦义军不断的坐大变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