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的丝弦时期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1909年,荆州花鼓戏迎来了另外一个发展阶段,第一次打进武汉三镇亮相亮牌。沔阳花鼓艺人卢金玉、周高等组班,进入武昌徐家棚、汉口火车站、汉阳鹦鹉的露天剧场和茶楼酒肆、演出了《站花墙》、《柳林写状》、《三官堂》等节目,为期两月而不掉座,誉满三镇。

1917年沔阳花鼓戏艺人陈新苟、陈加林、沈四、谢春城、唐石头、姚玉春、黄黑苟、五福兴等20余人进入武汉三镇第一家正式剧场的汉口法租界共和升平楼演出,结果又以精彩的唱腔和表演轰动了江城。

在汉口的演唱中,花鼓戏与汉剧、楚剧有了更多交流,从而吸取了汉剧、楚剧的表演程式。在音乐方面也增加了丝弦伴奏,形成了独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剧剧种之一。丝弦的加入代表着花鼓戏进入了丝弦时代这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初期,沔阳花鼓戏出了第一代女艺人段凤耳,系沔阳戴家场竹林湾的农家女,首次登台演出《掐菜薹》就崭露头角,被誉为“真凤凰”。

继段凤耳之后,又有一批较有影响的女演员冲破世俗偏见和旧的习惯势力粉墨登场,如王乾、吴翠、蒋金、黄金秀、李在安等。她们对丰富沔阳花鼓戏旦角的唱腔和表演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

20世纪20年代末,沔阳花鼓戏出现了第一个最有影响的科班,专门培养花鼓戏人才。沔阳艺人崔松沔,从1928年起,先后在马口、藏鹤亭、石土地、多家湾、三江口等地设帐,共7届,历20余年,授徒80余人。

后来平台花鼓戏进入洪湖的峰口,沔阳的杨林尾,天门城关的茶园、剧场演出。

在荆州花鼓戏进入武汉三镇的兴盛时期,最著名的艺人是永兴的廖幺与杨集的项幺、六房的邱幺,3人被戏迷称为“京山三妖”。他们是荆州花鼓戏三幺均习旦角,以扮相好,唱腔醇正,嗓音清亮而名噪当时。人们视他们为尤物天籁,称为“京山三幺”,当时有“‘三幺’出洞,天摇地动”之誉,可见当年人们喜爱“京山三幺”的程度。

三幺中尤以廖幺资历最老,技艺最高。廖幺大号廖友昌,永兴镇施家窑头村人,是北路花鼓的主要传承人之一。他习旦角,嗓音好,唱腔过硬,观众喜称“伏倒听”。

廖幺身材小巧,长相白净,嗓音清亮,是学旦角的好材料,所以从小就习旦角,技压群芳。而且廖幺天生聪慧,记忆力特强,腹中存有100多个折子戏,是三路花鼓中的佼佼者之一。

廖幺戏班由廖幺领衔,主要在京山、天门、皂市等地演出。主要剧目有廖幺的拿手戏《找莲湘》、《绣荷包》、《掐菜苔》、《补背褡》、《祭塔》、《白扇记》、《香山还愿》、《大反情》、《赶三关》、《双访友》等。

项幺项明伦是湖北京山县杨集镇人。1898年生于贫苦农家,自幼得大洪山武术师教练,7岁入万寿寺塾馆读书。14岁时其二兄被革除功名忧愤致死,项幺毅然辍学,从名艺人李忠纯及子李丙生学戏。

项明伦身材俊健,扮相秀美,天赋聪敏,善于刻画演绎人物。1912年,开始登台首演。他在《梅龙镇》中饰演凤姐,受到观众的交口称赞,花鼓戏北路名师陈文科收其为关门弟子。

三年后项明伦戏功出众,始以“项幺”的艺名挂牌演出,陈文科亲自配演“仙人镖叉”等系列高难度绝活跷功戏。后来由陈文科推荐,他投梁山调名师王海蛟进修王门跷功“三绝”,即刀马、出手、翎翅。

1920年,应观众要求,项幺与京山本土名艺人邱幺、廖幺同演滚台戏,各出绝活,轰动乡里,几天不散场。此后,项幺艺名大噪,各地戏班争邀项幺搭班,演出于鄂中京山、钟祥、宜城、枣阳、随县、安陆各县。

1932年后,项幺在应城、汉川、天门、潜江、沔阳等地城镇码头演出,结识赛湖北、贺霞龄、一朵云等当地名伶。1933年自置衣箱导具组班,结拜金兰八兄弟,网络大批名艺人流动演出于各地。

在这个时期,荆州花鼓戏变得更加完美,以它特有的风采风靡于荆州大地,尤其是丝弦在伴奏的应用,标志着荆州花鼓戏彻底完成了草台时代进化至丝弦时代的转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