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查阶段

如题所述

4.3.1 地质研究程度

4.3.1.1 固体矿床

4.3.1.1.1 区域地质研究

第四纪固体矿床区域地质研究内容与其卤水矿床基本相同。第四纪以前的固体矿床,在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区域地质和区域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应基本查明以下内容:

a)成盐盆地的区域地层(岩性、层序、时代)、构造、岩浆岩和成盐盆地特征。研究成盐盆地内蒸发岩的沉积特点和岩相分带规律。成盐盆地形成和发展的区域地质背景以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

b)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区域主要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分布规律、补给条件、径流特征和水化学特征;

c)对区域固体盐类矿产和其他矿产的找矿前景进行评述。

4.3.1.1.2 矿区(床)地质研究

a)基本查明矿区(床)地层层序、时代及构造、岩浆岩发育特点和分布规律;

b)基本查明含矿岩系和标志层的沉积特征、分布范围、厚度变化情况,阐明其岩性、岩相特点以及含矿岩系矿层纵横变化规律和对比依据,探讨矿床成因,总结成矿规律;

c)基本查明矿区(床)褶皱、断层、盐体变形、陷落柱、破碎带等的发育特点和分布规律,阐明其复杂程度及对矿层的影响、破坏情况。

4.3.1.1.3 矿体地质研究

a)基本查明矿体(矿层)的数量、形态、厚度、产状、规模、空间位置、构造、埋藏深度;

b)基本查明矿体内部结构、夹层和无矿带;

c)基本查明现代和古代风化淋滤作用对矿体的破坏程度;

d)基本控制破坏矿体的岩(盐)溶、泥垄、泥柱的形态、规模、分布范围和规律及其对矿体的影响程度。

4.3.1.2 卤水矿床

4.3.1.2.1 区域地质研究

在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区域地质和区域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第四纪以前卤水矿床,应基本查明区域地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特征等以及与矿区含卤层的关系和影响。第四纪卤水矿床(固液共存矿床、固体矿床),在研究成盐盆地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应基本查明以下内容:

a)成盐盆地汇水区域内的第四纪地质、地貌和新构造运动及与矿床地质之间的关系;

b)盐类沉积特点、岩相分布规律、物质的来源、补给途径和迁移、聚集等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c)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地表水系的发育程度、河流的流域面积、径流长度、径流量、水化学成分以及水化学类型等;

d)区域主要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分布规律、补给条件、径流特征、水化学成分和演变规律以及与卤水矿床形成、埋藏、分布的关系。为研究矿床的形成、破坏与再生、成矿规律和赋存特征及充水因素等提供依据;

e)对区域内盐湖矿产和其他矿产的找矿前景做出评述。

4.3.1.2.2 矿区(床)地质研究

a)基本查明成卤的地质背景,储卤的构造特征,以及封闭程度;

b)基本查明含卤水层赋存特征、富集规律、相互联系、封存条件、边界条件以及分布范围;

c)基本查明卤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d)基本查明表面卤水(湖水)的深度、面积、湖底沉积物的组成及分布,以及历年湖水面积变化情况。应按丰水期、枯水期分别进行,每次调查应在三至五日完成;

e)裂隙型卤水矿床应着重研究裂隙性质、发育程度,裂隙率、裂隙分布规律、充填情况及富水性的变化情况;

f)溶洞型卤水矿床应研究岩(盐)溶发育程度、溶洞分布规律和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以及富水性变化规律。

4.3.1.2.3 卤水层研究

a)基本查明含卤水层(矿层)的岩性、厚度、结构、产状、层数、水位、涌水量,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b)通过抽水试验等工作,试验测定含卤水层的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影响半径、储水系数、孔隙度、给水度、产卤量等参数

c)基本查明隔水层的岩性、厚度,试验测定其渗透系数或越流系数。

4.3.2 矿石(卤水)质量研究

4.3.2.1 固体矿床

a)基本查明矿石化学组分、有用组分和有益有害组分;

b)基本查明矿物组分、含量、共生组合关系、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及矿石结构、构造。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及其比例和分布规律;

c)基本查明矿体中夹石和围岩的种类和物质成分,为综合利用和开采贫化提供资料。

4.3.2.2 卤水矿床

a)基本查明卤水的化学成分、有用组分和有益有害组分;

b)基本查明卤水的水化学类型、矿化度、密度、酸碱性、组分变化及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异情况。初步划分工业类型或品级,大致查明水盐均衡体系、相图位置、析盐阶段。实取实验室等温蒸发实验查明卤水的析盐过程;

c)研究卤水固液转化因素、自然条件下的动态变化。

4.3.3 矿石(卤水)选冶加工技术性能试验研究

4.3.3.1 对需要进行选矿、加工的矿石或卤水,一般要进行可选性和加工技术试验。

4.3.3.2 对生产矿山附近的、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或卤水可以类比评价,不作选矿、加工试验。

4.3.3.3 对难选或新类型的矿石或卤水矿床,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评价。

4.3.3.4 对直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床,其选冶加工技术性能试验程度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4.3.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4.3.4.1 固体矿床

4.3.4.1.1 矿区水文地质研究

a)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基本查明矿区含(隔)水层、风化淋滤带、构造破碎带、岩(盐)溶淋滤带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

b)调查研究地表水的分布范围和平水期、枯水期、洪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深、历年最高洪水水位及其淹没范围;

c)调查大气降水水量、蒸发量、气温、湿度等变化;

d)调查矿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充水方式和途径,对“旱采”矿床初步预测矿坑涌水量,评价其对开采的影响;

e)调查研究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指出供水方向。

4.3.4.1.2 矿区工程地质研究

a)初步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石、矿石物理力学性质,基本查明构造、裂隙、岩(盐)溶、泥垄、泥柱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以及软岩、软弱夹层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b)研究开采影响范围内岩石、矿石,尤其是矿体的顶、底板稳固性、连续性,以及露天开采边坡的稳定性。对“水采”区可能引起的岩石稳固性变化、地面沉陷、塌陷、开裂等做出预测;

c)调查老窿和生产井的分布情况,大致圈定采空区和开采范围。

4.3.4.1.3 环境地质研究

a)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强度)和地温状况;

b)调查了解矿区和邻区的地震、泥石流、滑坡、岩(盐)溶、塌陷等自然地质灾害,指出矿山开采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4.3.4.1.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价

初步确定开采技术条件类型,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复杂性做出评价。对于适于和需要“水采”的矿床,应按矿石类型和品级进行必要的水溶性试验,与已知矿山进行水溶性能对比。

4.3.4.2 卤水矿床

4.3.4.2.1 矿区水文地质研究

a)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床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基本查明与矿床有关各种淡水或低矿化水以及卤水矿床周边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

b)基本查明地表水的分布范围和平水期、枯水期、洪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深、历年最高洪水位及其淹没范围;

c)基本查明大气降水水量、渗入量,卤水蒸发量、湿度和气温等变化;

d)调查研究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指出供水方向。

4.3.4.2.2 矿区工程地质研究

a)基本查明开采区范围内岩石、矿石、矿体顶、底板稳固性和连续性;

b)基本查明矿区地形、地貌特征和粘土分布情况,指出盐田建设及废卤排放的适宜地段;评述风沙等不良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c)调查岩(盐)溶形态、深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的成分、面积、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及对工程的影响;

d)初步评述卤水对设备、金属和水泥材料的腐蚀破坏作用。

4.3.4.2.3 环境地质研究

a)基本查明卤水、岩石和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强度)和地温状况;

b)调查了解矿区和邻区的地震、塌陷等地质灾害,指出矿山开发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c)初步预测采矿、老卤排放等人为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和范围。

4.3.4.2.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价

初步确定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对矿床开采技术的复杂性做出评价。

4.3.5 综合评价

4.3.5.1 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伴生矿产,要利用勘查主矿产的工程,基本查明共、伴生矿产种类、物质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和共、伴生关系。

4.3.5.2 研究选矿加工试验资料,对共、伴生矿产综合回收利用的可能性做出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