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物理学家牛顿一生中结婚了?

如题所述

没有

牛顿

一、生平简介 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牛顿诞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小镇乌尔斯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12岁进入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 牛顿于1661年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伦敦大疫。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回故乡乌尔斯索普。

1667年牛顿返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次年3月16日被选为正院侣。当时巴罗对牛顿的才能有充分认识。1669年10月27日巴罗便让年仅26岁的牛顿接替他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

1672年起他被接纳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

牛顿于1696年谋得造币厂监督职位,1699年升任厂长,1701年辞去剑桥大学工作。1705年受封为爵士。

牛顿晚年患有膀胱结石、风湿等多种疾病,于1727年3月30日深夜在伦敦去世,葬在威斯特教堂,终年84岁。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

二、科学成就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1.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从而光成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

2£? 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3£? 牛顿在数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

4£? 在天文学方面,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且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牛顿在17世纪70年代设计的望远镜。它一般被称为反射望远镜,效果远优于伽利略所设计的著名的折射望远镜。

三、趣闻轶事

1£? 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

这是1666年夏末一个温暧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

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的答案——万有引力理论。

由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用的是欧几里德几何学的表述方式,它是一个严密的、完美的体系,书中没有叙述苹果落地的故事,致使许多人对苹果落地一说持保留意见。

实际上,牛顿的亲戚和朋友多次证实苹果落地的故事。法国文学家、科学家伏尔泰曾追忆过,他在牛顿去世前一年,即1726年去英国时,听牛顿的继姊妹说过,一天,牛顿躺在苹果树下,忽然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引起了他的思考。牛顿灵机一动,脑中突然形成一种观点:苹果落地和行星绕日会不会由同一宇宙规律所支配的?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晚年的一位密友斯多克雷也明确提到,在1726年4月的一天,和牛顿共进午餐后,一起来到牛顿家后园,并在苹果树下饮茶。在谈话中“他(指牛顿)告诉我正是在过去同样情况下,注意引力的思想出现在他的脑海里,那是在一棵苹果树下偶然发生的,当时他处于沉思冥想之中。”

还有牛顿晚年的另一位密友潘伯顿在有关追忆牛顿的著作中,也谈及因苹果落地而引起验证引力平方反比关系的故事。

牛顿在晚年再次讲述当时苹果的故事,那是离苹果落地时已经是60年过去了,为什么一个老人对此事记忆那么深刻,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辉煌的成果,当事人对触发灵感的事件当然是深深的激动和怀念的;其次是与胡克的争执也留下深深的记忆,牛顿就从一个侧面澄清事实真相,应该认为苹果落地一说的事实是成立的。

2.科学研究的痴情

牛顿对于科学研究专心到痴情的地步。据说有一次牛顿煮鸡蛋,他一边看书一边干活,糊里糊涂地把一块怀表扔进了锅里,等水煮开后,揭盖一看,才知道错把怀表当鸡蛋煮了。还有一次,一位来访的客人请他估价一具棱镜。牛顿一下就被这具可以用作科学研究的棱镜吸引住了,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它是一件无价之宝!”客人看到牛顿对棱镜垂涎三尺,表示愿意卖给他,还故意要了一个高价。牛顿立即欣喜地把它买了下来,管家老太太知道了这件事,生气地说:“咳,你这个笨蛋,你只要照玻璃的重量折一个价就行了!”

3.喜欢养猫

传说牛顿在盖房子时,坚持要留大小两个猫洞,好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不足为据。不过牛顿喜欢养猫倒是真的。由于牛顿终身未婚,猫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但猫也给他惹了不小的麻烦,1692年牛顿母亲去世使他极其痛苦。一天早晨,他为了平静一下,到桥大学礼拜堂做礼拜时,忘了熄灭蜡烛,可能是猫闯的祸,蜡烛翻倒后,把摆在桌上的光学、化学手稿和其他论文化为灰烬。

4.终身未婚之迷

牛顿少年时代在一首诗里表白自己的远大抱负: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视它如同脚下的尘土,

它是沉重的,而最佳也只是一场空虚;

可是现在我愉快地欢迎顶荆棘冠冕,

尽管刺得人痛,但味道主要的是甜;

我看见光荣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现,

它充满幸福,永恒无边。

可以说,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富的激情、富有理想的诗人,但牛顿是一个追求用科学中的光线谱来解释他的理想的特殊类型的诗人。他让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藩篱。在他的整个心田里,填满了自然、宇宙。也许这是他终身未娶的最根本原因。

不过,牛顿并没有完全与爱情绝缘。他一生中甚至有过两次恋爱。牛顿23岁正在剑桥大学求学时,由于剑桥发生了瘟疫,学校放假。牛顿回到乡下,住在舅父家里。在那里,他一次爱上了美丽、聪明、好学、富有思想的表妹。表妹也很喜欢这个学识渊博、卓见非凡的大学生。他们常常一起散步。牛顿喜欢即兴发表长篇讲话,他的讲话内容又多是他正在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表妹虽听不懂,但她还是耐心地听,似乎觉得很有趣。牛顿在心里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子,对于我所讲的觉得这样有味,我一定很不错。当然,她的脑筋一定也很好,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如果能得到她的帮助,解决我的许多困难问题,与我共同工作,那该多好啊!”

但是牛顿生性腼腆,并未及时向表妹表白心中的爱情。等他回到剑桥大学后,又聚集会神地沉浸到科学研究中去了。他早已忘记了远方的乡村还有一位美丽的少女在等着他。他对个人生活一直不予重视,而她的表妹却误以为牛顿对她冷淡,便择夫另嫁了。牛顿因醉心于科学研究而耽误了一次爱情的大好时机。

牛顿实在太忙了,他连做梦想是宇宙、世界。他往往领带不结,鞋带不系好,马裤也不扣好,就走进大学餐厅。尽管如此,牛顿毕竟是个年轻人,还有一颗浪漫的心。有一次,“青春迫不及待的激情”,催使他向一位年轻姑娘求婚。他轻轻地握着她的手,含情脉脉地看着这位美人。正在这紧要关头,他的心思忽地溜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他的头脑中只剩下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象做梦似的,下意识地抓住情人的一个手指,把它当成是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姑娘痛得大叫一声,他才清醒过来。面对吃惊的姑娘,他连忙象只绵羊似的柔声道歉:“啊,亲爱的,饶恕我吧!我知道,我是不行了。看来,我是该打一辈子光棍!”

姑娘饶恕了牛顿,却无法理解他,爱情又成了泡影。科学上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扑向牛顿的脑海,他整个热情都集中到了科学事业上。此后那种“青春的热情”再也没有涌现《多彩的旋律》

5、名言

(1)“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2)“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6、牛顿学说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

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牛顿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明亡之前一年到清雍正5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发表的时间相当于康熙25年。从牛顿《原理》发表的1687年到1840年的150余年间,牛顿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几乎没有介绍到中国。《原理》一书的基本内容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在中国传播。

牛顿学说对中国的影响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椭圆轨道、牛顿的万有引力三者相继传入中国,它们和中土奉为圭臬的“天动地静”、“天圆地方”、“阴阳相感”的传统有天壤之别。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人的巨大反响。

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决不只是影响了学术界,唤醒了人们对于科学真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也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1898年)提供了一种舆论准备。这个运动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都无例外地从牛顿学说中寻找维新变法的根据,尤其是牛顿在科学上革故图新的精神鼓舞了清代一切希望变革社会的有志之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1-09
牛 顿---忘我为科学
在许多书中记载着不少牛顿专心致志、忘我勤奋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几经传播,略有出入,但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这些故事是可信的。

剑桥大学曾经流传过牛顿怀表的故事。
一天早晨,牛顿正为一个复杂的问题陷入沉思,女仆拿来一只锅子,准备替他煮两个鸡蛋当早点。牛顿怕打扰思路,叫她把锅子放在炉子上,待会儿自己煮。
过了一段时间。女仆进来准备收拾餐具,只见牛顿还在专心致志地工作,锅子里的水直沸滚,鸡蛋却依旧放在桌子上。她揭去锅盖,吹开蒸汽一看,天哪,里面竟是一块怀表!女仆看着牛顿,无可奈何地笑了。
到了中午,女仆端着饭来到牛顿的研究室,对牛顿说:"先生,该吃饭了。"
可是牛顿还像着迷似地计算着,连头也没回。女仆只好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等待着。
过了好一会儿,她见牛顿丢下手中的笔,并且轻轻地舒一口气,把视线从笔记本上挪开,活动了一下筋骨,露出欣慰的表情时,又问:"先生,饭是给你端来呢?还是……"
"谢谢你,我马上就到餐厅去。"
可是牛顿并没有马上站起来,他又开始琢磨起下一个步骤了。他一声不响地盯着天花板,过了好一会儿才说:"对,该吃饭了!"
牛顿的研究室有两扇门,一扇是通向餐厅的门,一扇是通向院子的。他从椅子上站起身,三步并做两步地走出去。
牛顿打开的是通向院子的门,向铺满砾石的小路下意识地走去。在夜幕低垂的院子里,令人惬意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头发散落在脸上,他也不想用手拢一拢,一个劲儿地往前走着。
"对了,我不是去吃饭了吗?"牛顿忽然意识到自己走错路了,于是又沿着来的路折了回去。
可是,当他一进研究室,看到桌子上的计算器题时,就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连坐都不坐,又不顾一切地计算起来。
又有一次,一位难得见面的朋友来到牛顿家里,牛顿便邀他一同吃饭。客人入席后,牛顿忽然想起自己还藏着一瓶上等葡萄酒没有开过。
于是,他请客人等一等,他要去拿酒。可是那位客人在客厅等了好久,也不见牛顿回来,只得跑去看看 嘿,原来这位科学家正在小实验室里做实验,早已把葡萄酒和客人忘得一干二净。
牛顿的家,平素是很少有人来的。这天,学院的一位教师拜访牛顿来了。他看见牛顿的助手汉福莱,便问:"牛顿先生好吗?"
"请坐,先生身体非常好。"
"牛顿先生在哪里?"
"刚才还在这里吃饭。但他不知突然想起什么,就急急忙忙跑进研究室去了。"
"那么一会儿他就会来吧?"
"先生的事可没准啊!不过今天他很高兴,是自己来餐厅吃饭的,也许过一会就出来。"
来访问的那位老师听到这些,吃惊地问:"他的老脾气到现在还没有改呀!"
"他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早饭多半是只啃几口苹果,对付对付就算了。到于什么时候休息,就不知道了。他不到30岁就满头白发了,却也没有什么大病。真是个怪人啊!"
两人一边说,一边等牛顿回到餐厅来。过了很长时间。那位老师终于不耐烦了,说:"牛顿先生怎么还不来呢?"
"您是特意来看他的,真对不起。这是女仆给牛顿先生做的饭菜,您就随便吃点吧。"
"那我就不客气了,等的时间太长,我呀,也确实有些饿了。"
那位老师又坐下来,把饭菜吃个精光,就回去了。
好几个小时又过去了。等牛顿再回到餐厅时,谁也不在了,餐桌上已是杯盘狼藉。
牛顿有点纳闷地自语道:"咦,我刚才是吃完了饭才走的吗?"
牛顿在衣着方面从不讲究,可以说已经到了不修边幅的程度。
如果有人请他去吃饭,家里一定要预先替他修饰一番,否则他不管当时是什么样子都会跑出门去做客;而根据英国上流社会的标准,他的样子往往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牛顿终身没有结婚。据说他曾谈过一位女朋友,不过他是用大谈科学见解的方式谈恋爱的。这位女朋友当然如听天书,不知所云,无法忍受,终于不欢而散。
甚至有人说过,牛顿的恋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漫不经心了,居然不把那位年轻女士的手拉到嘴边亲吻,而是把她的小手指塞进了他那点燃的烟斗!
或许是牛顿不愿意再花费这样徒费口舌的时间,或许是他想到下一位别人介绍来的女士也会同样摇摇头转身便走,以后再也没有谈过恋爱……
或许命运注定了他要把他的一生献给科学。

参考资料: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id=57182&pgid=86433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1-09
当时作为剑桥大学教授的牛顿常常忙得不修边幅。往往领带不结,袜带系不好,马裤纽扣也不扣地就去大学餐厅。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时思想又开了小差,他脑海里只剩下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无错地习惯性地当成了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嘴里塞,痛得姑娘大叫,离他而去。

牛顿也应此终身未娶。
第3个回答  2006-01-09
当然结婚了,但最后又离了
第4个回答  2006-01-09
牛顿终身未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