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衢州柴家巷22号的故事呢?解放前曾经是阜城纸庄。

如题所述

柴家巷位于市区西北,北起水亭街,南至宁绍巷。小巷狭窄,却很有些来历。据民国《衢县。族望志》第6页记载:“柴家巷之柴氏,周恭帝后,叔夏封崇义公。收掌二帝位版权,就衢州景福院奉安,孙遂家予衢。”柴家巷就如上街的陆家巷、费家巷一样都是以姓氏得名的,而且有个特点,第一都不是普通百姓,第二并不是柴家巷里的百姓一定得姓柴。这和农村里以姓氏得名的村庄有很大的区别。在农村如戴家、戚家、方家、黄家或徐家坞等,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大家族,或以本家姓为主。有的能拿出一大本家谱来。电视剧兄弟连里的一个家族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深山老林里,这个家族竟然没有一个外姓。

据清嘉庆《西安县志》记载:县西柴家巷乾隆四十七年<1782>实五十二年<1787>宁绍乡裔祠<亦称宁绍会馆>。民国元年<1912>衢州县知事楼宋光立同乡会创设英才小学校。

时光如梭,如今柴家巷也许早已不见了“柴家”的氏族。,也不见了县知事楼宋光立的同乡会,英才小学校也不见了踪迹。但离柴家巷不过千米的皂木巷到有新名小学,也可能有一点关系吧,可惜没考证过。小巷里有的古建筑墙门上隐约还能见到什么棋局的文字,想当年这里是棋友聚会的地方。据从小在柴家巷长大的周雅庆说:“柴家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井多,十户人家七户有井。如3号4号有井,斜对面又是井。另一个是这巷里的老人大多长寿,八九十岁的老人很普通”。井多一定和衢江的水有关系。那长寿的原因是什么呢?文革时期,柴家巷曾经一度改名叫和睦巷。邻里和睦相处,深巷里平静的特殊环境,也许是老人们长寿的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