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如题所述

内涵: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实质: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

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

1、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的广泛而全面的基础。

2、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而素质教育凭借着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形成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必然要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相对保持稳定。

3、人的素质既有相对稳定性,也有时代性。因而要求学校教育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适当吸纳最新科技、文化成果,调整、充实和完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多方面的挑战。因为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11

素质教育的内涵表现在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问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素质教育特点:

1、全体性:

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2、基础性:

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

3、发展性:

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4、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

5、未来性:

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6、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所以需要素质教育来改变这一现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2-23
  1、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2、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3、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
  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
  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
  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
  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4、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9
素质教育的内涵,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乎的是他们学习的知识,理论性的占据了很大部门。其实,素质教育更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因为很多时候,这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0-23
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 ,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同时,我们也发现,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 素质教育成为课外学习版的应试教育
许多学校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导致了实施中的片面性。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技艺为前提,而非如应试教育般,较为强迫的使学生学习。学习目标太过功利,高考不考的科目,学生没有兴趣,那是注定的。
(二)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
一些学校认为实行素质教育就是减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学生则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实减轻学生负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学生负担也不是越轻越好,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
(三)无法真正的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一些学校表面上热火朝天,实际上仍然把升学率当作是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学生负担不堪重负。有的学校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未进入系统、有序阶段,就急于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结果是“换汤不换药”。背后的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缺乏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仍然只看学生的成绩,看升学率,使本来就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解决当前素质教育问题的措施建议有: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保证素质教育在城乡中小学的全面推进和深入。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在课程改革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编制、评估督导、成果奖励等方面制订和完善配套措施,为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平衡。
二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学校要认真执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和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量,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学校不准随意增加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停办各类补习班、重点班和学科竞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引导和助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素质教育自身,同时也让素质教育有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
三是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指导教学。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
客观地说,当前并不是任何一个学校都能承载起这样的学习模式,并非每一个家庭都能提供这样的“研究基础”。到底哪种教育模式更科学,需要时间检验,但从今后发展来看,类似的尝试会越来越多——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也好,加大优质资源供给也罢,应该让“小学生遇见苏轼”更常见、更普遍,让更多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