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9-03-28
所谓精读则要读透了,泛读只要了解个大概。
在如今电子出版大数据时代,可读物浩如烟海,出版物越来越多,人们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因此,读书方式和阅读方法也就更显得重要。同时,生活快节奏,职场、官场和市场竞争渐趋激烈,也要求人们不断地充实知识,增强能力,读书学习是重要选择之一。
作家秦牧指出:“如果不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就可能对于必须精心研习的东西,囫囵吞枣,读后只能有浮光掠影的印象。对于可以泛读的东西,要是采用精读的方法,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却只能吸纳进很可怜的一点。因此,这两种读书方法,不但不可偏废,而且应该讲究巧妙的结合,结合得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读书的艺术”。
怎样泛读和精读呢?史学家、教育家陈垣这样说:“有些书只知道书名和作者就可以了,有些书要知道简单的内容,有些书则要认真钻研,有些书甚至要背诵,这就是有的要涉猎,有的要专精。世界上的书多得很,不能都求甚解,但是要在某一专业上有所成就,也一定要有“必求甚解”的书“。
数学家张广厚说:“在对一些书精读的基础上,在不消耗自己主要精力的情况下,应当提倡尽量多地泛读一些书。这对于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意境大有好处,甚至会对自己提供意外的帮助“。
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讲到精读与泛读时具体解释说:“读书要分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
请读者谅解我如上大段引用名人大家的原话,而且都是已经作古的先辈贤达,因为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学问大家所讲的话都很朴实、具体、明白,让人一听就懂,就如何读书而言,其指教的方式方法很具操作性,他们无愧于被称作大师。
第2个回答 2019-03-28
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读书重在精读还是博览”这个辩题非常有意义。
在“读书”活动中,我们是追求“精读”——质,还是追求“博览”——量?“精读”与“博览”是什么关系?两者孰重孰轻,或者是两者并重?——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透。通过此次辩论,必将使我们对读书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正是出此辩题者的意图之一。
二、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选择”,正反方双方都容易陷入“死胡同”。
辩题是一个“……还是……”的选择关系句式。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可供选择的选择题。因为无论我们选择重在“精读”,还是选择重在“博览”,都是片面的。它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博览与精读必须有机结合,两者并重!正因为如此,正方可能理解为“读书重在精读”或“精读重于博览”;而反方可能引申为“读书重在博览”或“博览重于精读”。这样,双方都可能陷入“死胡同”:都可能片面而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忽视了两者其实是并重的。因此,无论哪一方都可以抓住对方的这一逻辑错误(漏洞)进行充分的反驳。到辩论最后(通常是四辩总结时),哪方若能兼容并包,率先上升到“两者并重”的高度,谁将有可能成为“优胜方”。
第3个回答 2019-03-28
时间允许的话还是精读好,这样读书读的深刻,辩论时有理有据会得心应手,如果时间不允许那就博读,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多掌握一些辩论点,我们是不可能看遍所有书的,如果不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就可能对于必须精心研习的东西,囫囵吞枣,读后只能有浮光掠影的印象。对于可以泛读的东西,要是采用精读的方法,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却只能吸纳进很可怜的一点。因此,这两种读书方法,不可以瘸腿走路。但是我喜欢博读,觉得博读好,因为它能了解更多的知识,因为我们人的生命很有限,每本书都是精读的话,一辈子根本读不了多少,不是有古话说,“读天下书知天下事”。而泛读对其有大概了解了,再对其某方面可以更深的了解可以精读,我的观点是两者结合,需要精读的精读,能博读的就争取博读,希望你辩论成功
第4个回答 2019-03-28
精读: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阅读,应该精读。因为只有精读,才能够真正领会文章的内容和精髓,而这,也是我们正真掌握本领的一种必由之路。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对待所有阅读的对象都能够精读,那是最好不过了。
博读:日常生活中,为了消遣,娱乐或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建议博览群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扩大阅读量,从而使我们尽量多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从而使我们在生活中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