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编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编纂的类书中,规模最大的是以下哪部?

请从下面四个答案中选择:1、《艺文类聚》2、《太平御览》3、《古今图书集成》4、《永乐大典》
谢谢各位!

  我认为《古今图书集成》是最大的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陈梦雷原本因「附逆」罪流放奉天,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得以放还,侍奉三皇子诚亲王胤祉读书。在这段优游的岁月里,康熙四十年十月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家藏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编纂《图书汇编》一书,前后花了四年半(1701年—1706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共有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分历象、方舆、明论、博物、理学、经济等六「汇编」、每编再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每典又分若干部,共6117「部」,初版本有五千零二十大册,五十多万页,一亿七千多万字,万馀幅图片,引用书目达六千多种,分装五百七十六函。是现存最大部的类书(因《永乐大典》大多已毁)。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完成初稿,「先誉目录、凡例为一册上呈」,康熙御览后认为尚需修订增益,改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逝世,雍正(1723)下令经延讲官、户部尚书蒋廷锡(1669—1732)重新编校《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把陈梦雷的名字涂掉,写上自己的名字,他重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共收医书520卷,采集历代名医著作,分门别类,为中医学类书之冠,於雍正六年完成。陈梦雷在《松鹤山房集》卷二「进汇编启」提到:「凡在六合之内,钜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删一二」,张廷玉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中外学者誉为「康熙百科全书」,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字数的5倍左右。

  其特点在于彻底贯彻“以类聚事”的原则。共设立“汇编”、“典”、“部”三级类目。各部下的资料按分类原则编排,共分十类: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

  太平御览 一千卷 宋 李昉等 编纂

  此书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太平类编》,后改名为《太平御览》。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谓书成之后,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故赐是名也。"

  此书分50门,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个子目,子目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皆先具书名,次录原文。从研究唐代历史的角度看,此书的价值主要有:(1)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实录》、《开元录》、《唐杂制》、《唐职员令》、《两京新记》等,此书所征引者均可勾稽利用,清人就曾从此书中辑出《两京新记》佚文。又所引题为《旧唐书》、《唐书》的条文也很多,刘文淇就曾辑出这些条文为《旧唐书》逸文12卷,岑仲勉则认为是旧国史、实录之类,弥足珍贵。(2)因为此书类目全,资料多,可利用来研究唐代服饰、饮食、器物,往往一检即得。

  此书版本:(1)南宋蜀刻残本分藏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另一南宋刻残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2)明万历周堂活字本,清嘉庆鲍崇城刻本,均欠善。嘉庆张海鹏刻本较善,但印本极罕见。日本文久(清咸丰时)喜多氏活字本,从南宋蜀刻本出,较善。(3)《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日本藏南宋蜀刻本,配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华书局又缩印,最便使用。(4)原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太平御览引得》,系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极便于读者查检资料。

  《太平御览》

  1000卷,(宋)李坊等编。有1960年和近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全书共分55部,再细分为4558个子目。涉及范围广,是现存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资料最多的一种。缺点在于类目有重复,讹误多。可结合使用 《太平御览引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在一则启事上有“杀君马者道旁儿”之语,时人不解,刘叶秋先生根据 《太平御览》897卷,“马”类,找到问题的答案。《艺文类聚》93卷提供的资料是——“观者誉马之驰,骑者因鞭策不止,使马力竭而毙”。

  艺文类聚

  100卷,(唐)欧阳询等编,

  《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欧阳询主编,参与其事的还有裴矩、陈树达等人,武德七年(624)成书。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书约百余万言。 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作者于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所引用的古籍,据北京大学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统计,共为1431种,这些古籍大多散失,现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传之本而有可能纠订其误谬。远在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华》,就已利用本书。至清代的校勘、辑佚学者治理先秦、两汉迄南北朝的古籍,就更广泛地运用这部类书而能深切理解其价值。 和其他类书相比,此书在辑存文献的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与"文"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也即事与文兼。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量保存了自汉至隋的词章名篇之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因称之为:"所载诗文赋颂之属,多今世所无之文集。"故自晚明以来,冯惟讷辑《诗纪》、梅鼎祚辑《文纪》、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无不资以为宝山玉海。迨清嘉、道间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6卷,其取汲于本书的资料之多,几乎达到了顶点。 当然,此书在类目结构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已经指出不少。另外,在引用资料方面,也有欠慎以致误的地方。的不少错脱衍讹之处,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本子。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重版,改正了个别明显的断句失误之处,又编制了一个索引(包括人名和书名两部分),极便于读者检索查考。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重印,成为现今通行的最好的版本。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沿革
  1360年(永乐元年):明成祖下令修书 专家经过鉴定,认为这册《永乐大典》确实是真正的原本,书的纸张也是中国古代上等的皮纸,值得庆幸的是,这册《永乐大典》虽稍有损坏,但是它正文的大部分保存完好。这册难得的国宝,最终收藏在了中国国家图书馆。那么,《永乐大典》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图书呢?这还要从明成祖朱棣讲起……

  朱棣是中国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他登基不久,在永乐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就下诏命大学士解缙等人要编修一部巨著,以传后世。并且他亲自制定了气势宏伟的编纂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义之言,不一书,毋浩繁”。

  大学士解缙接到明成祖的命令后,立即着手开始编书的工作,他带领100多人,夜以继日,一年后终于完成了。明成祖赐书名为《文献大成》。然而他对此书并不满意,认为内容太过单薄,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包罗天下的书籍。

  负责编书的大学士解缙没有完成好皇帝交待的差事,也是确有难处。编书任务来得突然,人手不够,还要限期完成等。

  明成祖了解情况后,决定增派人手,召集朝野文士,宿学高儒约三千人重新编修。为编纂此书,明成祖允许编纂者们调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中的全部藏书,还派人到各地搜采图书,为编纂图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历时六年,在明朝永乐六年,即公元1408年,书终于编好了,明成祖朱棣非常满意,特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光是目录就长达60卷,总字数约3亿7千万字。

  在此之前,中国的大型图书集有很多,如唐代的《艺文类聚》有100卷,北宋的《太平御览》1000卷,而《永乐大典》有两万两千多卷,它的规模之大、无与伦比。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我们节目前面提到的从山东农民家发现的那册《永乐大典》正好排到了“门”字,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最初是为了拉拢人心,巩固政权,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一部气势恢宏的文化巨著。那么,《永乐大典》编好后,接下来的命运如何呢?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成书以后一直只供皇帝一人翻阅,其他人在没有皇帝的授权前,是无权翻阅的。相传,明成祖朱棣对《永乐大典》看的并不多,但是在明朝,却有另一位皇帝对《永乐大典》情有独钟,视若珍宝,这就是被人称为昏庸皇帝的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一个性格偏执的人,荒诞自大昏庸,然而他却视《永乐大典》为至宝,甚至在他的书几上经常摆放几册《永乐大典》。昏庸的嘉靖皇帝怎么会如此钟爱《永乐大典》呢?

  原来,嘉靖皇帝经常翻看的几册《永乐大典》都与道教有关,他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苦读《永乐大典》,企图练就仙丹,长生不老。

  然而,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即公元1557年的一天深夜,北京皇宫内的一座宫殿突然燃起大火,火势猛烈,宫内一片大乱,而嘉靖皇帝惦记的却是《永乐大典》可别给烧了,因为珍藏《永乐大典》的文渊阁就火场附近。

  这一夜嘉靖皇帝连下了四道圣旨,不惜一切代价救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最终完好无损地被救出。嘉靖皇帝也长出了一口气,同时他决定:重新抄录一部《永乐大典》,以防不测。

  《永乐大典》重新抄录的工作在火灾后不久就着手进行了。历时六年,公元1567(3?)年4月,副本抄录完毕。重录的《永乐大典》的格式、装帧与原本一般无二。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就这样,《永乐大典》有了一正一副两个版本,正本珍藏在文渊阁,副本珍藏在皇史宬内。明末文渊阁焚于战火,《永乐大典》正本从此下落不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谜案,而副本《永乐大典》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所遭受的磨难,则令人痛惜不已。

  清朝乾隆年间,为编修《四库全书》,朝廷要用《永乐大典》作参考,而此时,人们惊讶地发现,《永乐大典》竟然缺失了2400多卷,共计1000多册。

  原来,那个时候,翰林学士可以借阅《永乐大典》,回家阅读,许多人借后没有归还;而且,由于当时管理不严,许多太监也纷纷将《永乐大典》偷盗出宫去卖钱。

  而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入京,给《永乐大典》带来最大的劫难,洗劫了藏于清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有相当部分被劫运到了英国,后藏于大英图书馆。到了清朝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已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烧杀抢掠,〈永乐大典〉再次遭遇劫难。当时,慈禧仓皇西逃,义和团与侵略军展开殊死搏斗,位于北京东郊民巷珍藏《永乐大典》的翰林院也成了战场,玉石俱焚,藏书四散。在激烈的巷战中,八国联军用质地厚实的《永乐大典》代替砖块,修筑防御工事,在炮火纷飞中,《永乐大典》损毁严重。

  由于寡不敌众,八国联军最终占领北京城,他们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作为战利品;由于《永乐大典》质地坚硬,侵略者甚至用它来垫马槽,或作为“上马石”。经过这次掠夺,《永乐大典》在战火中或被焚、或被毁,几乎损失殆尽,余下的多被劫掠他乡,沦落民间,或运往英、美、法、日等国。

  经历了八国联军的洗劫,清政府收拾残局时,清理出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剩下60多册。《永乐大典》遭遇巨大浩劫,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蹂躏,更是对中国文化的野蛮摧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不懈努力,从海外、民间相继收回一些《永乐大典》。据统计,流失到海外的《永乐大典》现在散藏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韩国、越南的机构或个人手中,再加上国内收藏的《永乐大典》共约四百余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永乐大典》221册,其中有60册寄存于台湾图书馆。

  《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共计11095册,费时6年才抄写完成。然而,历史的磨难,尤其是外国列强的豪夺与损坏,如今幸存下来的只有几百册了,这怎能不令人扼腕痛惜呢?

  近代以来,《永乐大典》和中华民族一样屡受磨难,至今仍然留下许多的未解之谜,比如《永乐大典》的正本到底哪去了?在民间或海外是否还藏有散失的《永乐大典》等等,这些都等待着人们去不断的探寻。

  1404年(永乐二年):首次成书,当时叫《文献大成》

  1405年(永乐三年):重修

  1410年(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嘉靖年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毁於火灾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耗时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於此时的战火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踪

  1875年(光绪元年):仅存五千余册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所余无几,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永乐大典》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每韵下列单字,每字下列各项文史记载,保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

  现状
  《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参考资料:我的答案材料全部从百度词条搜索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7
肯定是明成祖的《永乐大典》了!
第2个回答  2007-05-17
4、《永乐大典》
第3个回答  2007-05-17
当然是4
永乐大典了。
第4个回答  2007-05-20
《永乐大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