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对策开发这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意义!

如题所述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对策开发》这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意义教育

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从表中的数据看,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让教师对自己在一个特定时间(通常是一周)内的身心状

况进行的自我评价。这种调查结果显现的是教师在一段时间的身心状况,而非长期的症状。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一时短暂的情绪反应,它是一

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人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的较稳定的身心症状。从总体上来说,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多数人在教育教

学中的体验是愉快的。同时,真正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又确实存在,但只占教师总人数的很少一部分。而又不能忽视这一少部分教师的心理问题

,因为这一小部分的教师对其一大群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概括起来讲,中小学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态严重

一方面,总认为自己的职业或职业的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因此而苦恼。另一方面,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夸大自己的缺点。常

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忧伤、失望等。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

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在人际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缺乏自信,总局限于与工作范围内的人进行交流,而

与其他人交往缺乏勇气和信心。

2.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

有些教师看见别人某些方面(才华、成就、品质、相貌、物质条件、地位)高于自己而表现出心怀不满的情绪,甚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另一

方面,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夸大自己的重要性,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评价,事事都想超过别人,非常看重各种名誉、地位,把由于自己

的错误而产生的后果归咎他人,不停地责备或加罪他人。

3.焦虑水平偏高

表现为:强烈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过分追求完美而过分自我克制和自我关注;伴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并为此而紧张、焦虑和苦恼;墨守

陈规,缺乏应变能力;责任心过强,害怕自己出差错;对他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如2001年7月陕西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服毒自杀前留下的遗书

中,这样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觉自己是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

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此外,江苏盐城市区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也竟然自杀身亡。

4.性格忧郁孤僻

不愿主动与别人接触、交往,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戒备、多疑、甚至恐惧的心理。总认为别人瞧不起他,所以凡事故意漠不关心,做

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样子,使自己显得气势凌人一些。其实内心很虚弱,很怕被别人刺伤,于是就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情绪低落,对一

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感到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常沉思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常唉声叹气,易伤感流泪或愁

容满面。如一名来自甘肃的身患顽疾的青年教师,因为性格孤僻,竟身藏自制手枪和3发子弹,只身来到北京,照他的话说,“看过了北京,我

就在北京用手枪自杀”。

5.逆反心理较强

表现为以主观偏见去否定周围的人和事,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立和对抗,常常表现出嫌恶、愤怒、反抗、不满等情绪。常与同事、领导对着

干或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认同和偏执的状态。相同的心理在不同教师身上表现并不一样,有的可能存在其中一种;有的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心理

问题。症状严重者,还会伴随产生一系列的躯体化症状,如过度神经质、失眠、疲惫乏力、胸闷、心慌、头痛等。

二、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包括个体内部的身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具体原因如下:

1.遗传及身体健康状况不良

那些神经类型属于弱型的人对环境刺激较为敏感,易产生紧张反应。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人,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易产生较强烈的紧张

、焦虑、自卑、疲惫、挫折感等反应。

2.认知偏差

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及其利害关系的预测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评价不当,易导致不良心理。如果教师在个人的前途、名誉问题的认

识上发生偏颇,过分看重,对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评价过低,则在工作时便会造成高度神经紧张,情绪反应强烈,产生过度自卑、焦虑甚至

恐惧心理。此外,对别人的优势不能正确看待,过高估价名誉、地位,过高评价自己,易产生嫉妒、虚荣、失衡等心理。

3.知识、技能、素质的缺陷,难以适应社会及教育改革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对有关教学的内容、知识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且缺乏相应的应对技能、经验,则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极易产生焦虑情绪,遇到问题茫然失措。二是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教师如果不断地提高自己,就将面临失去知

识权威的危险。三是面对现代社会对现代教育目标、策略、技术等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要求,教师有一种力不从心的焦虑感。四是随着教育改革

的不断深化发展,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明显。问题在于:一方面多年积淀下来的许多教育、教学弊端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素

质教育迟迟不能推进,在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造成教师思想的矛盾与困惑,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创

造精神;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加之教师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性,教师无法适应与不堪重负。所

以,教师心理的焦虑、困惑日渐增多。

4.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这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增加,造成师资紧缺,超负荷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且班级学生偏多,

学科繁杂,教学任务偏重超负荷;加之多数学校仍按“升学率”“优生率”来考核教师,决定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

验收也使教师穷于应付、疲于奔命。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老是担心教

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心绪不宁!”一位教师的这番话

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此外,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

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伴随着这一改革进程,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

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能适应形势需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而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

5. 过高期望与教师需要的多元化长期被忽视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来不得半点马虎。古人云:“德高者可以为师”。这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

很高的。人们通常认为,理想的教师是学识渊博、灵魂高洁、品行堪称为典范的人。这种期望使教师往往以“清高”自居,过分注重树立自己

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过分限制自己并关心各种细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

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社会赞美教师的是春蚕精神、蜡烛精神,强调的是奉献、责任,可是相对比较而言

,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而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普通的人,不是纯粹的机器。我们或许有理由要求他们有超常的业务与道德素质

,但不可能要求他们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没有则必然影响心理的生理节律。这都是过度焦虑、躯体化、强迫症的直接诱因。

6. 教师应付与工作有关事件的应激能力存在着方式上的偏差

应激能力是指对当事人形成巨大心理压力的紧张或者危险的情境和事件的处理、应对能力。教师的身心问题与他们应激能力有关。具有较多身

心问题的教师一般更多地采用一些不适当策略来应激,如饮酒、吸烟,几乎无体育活动,业余生活贫乏,沉闷少语,较少与人倾述等等,而身

心问题较少的教师则相反。

7. 职业的特殊性

从教师工作的特性来看,有专家认为,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

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人

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

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显然,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社

会、家庭、学校、教师个人及相关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

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对策开发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以下一些手段和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从教师自身来讲,要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要捧出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调整期望值和改变工作的方法、心态、言行,还要善于做好自身的

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

1.认清自我,悦纳自我

认清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

避免由于自己的主观理解带来的误差。在此基础上,还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也就是既承认自己的优点,又接纳自己的缺点;既能承受自己的

成功,也能接受自己的失败。正确地接纳自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有适当的目标,尽可能使自己的目标与现实接近;二是社会比较的标

准要广泛,避免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否则自己就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2.调整情绪,保持平衡

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感到困惑、不平衡,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因而,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

平衡。自我调节是保持良好心境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节自己的情绪:一是多角度地思考,平息消极情绪。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关

键在于我们怎么去认识,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产生的情感就不同。因此,遇到挫折等不开心的情况时,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拉,

多换几个角度,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有时换个角度会一想即通,退一步海阔天空;二是及时转移,淡化不良情绪。我们常说“眼不见,心不

烦”,指的是有意识地暂时离开一下引起不良情绪的环境,暂时回避一下令自己不愉快的人和事,干些自己爱干的事,从而尽快地从消极情绪

中摆脱出来。三是科学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是求得间接的心理满足、减轻心理压力、维护自尊所使用的策略。如情绪高涨时,不

要让它廉价发泄,而是让他稳定下来,向积极的更高的层次升华;当心理失衡时,为了冲淡内心的不安,自己找理由安慰自己,说服自己,自

我解脱,避免心理上产生更大的苦恼,减轻情绪上的压力,使情绪暂时得到缓解,平静下来;为了要避免消极情绪郁积、压抑自己,找一个值

得信赖的人,或对着录音机或墙壁,把心中的苦闷,宣泄倾诉一番,畅所欲言,进而消除心理压力。

3.善于交往,融洽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只有不断地与社会交往,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才能保

证健康的心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当我们表现了对别人的真诚关注、爱护、安慰、信任、鼓励、赞赏和批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关注、爱

护和安慰,从而使心理的健康发展获得足够的营养。同时,学会发现他人的长处和闪光点,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进一步增进人际吸引

力。

4.投身工作,乐于奉献

教师虽然工作繁重,生活清苦,但是,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意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有了这种心情与心境,那么教师就已经具备

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只有那些热爱教育事业,能够在工作中不仅尽责尽力,而且全身心地投入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且

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寻找乐趣的人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同时,社会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改革,教育也如此。应激研究泰斗塞里曾说:“很多

人停滞在一个阶段不进步,就是因为不愿改变现状”。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自己研究课程,改进教学,不断进步,而且要接

受他人的新方法,不断接受新事物。这样才能永葆激情,才会成功而快乐。

5.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只有当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才能教育别人”。教育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教师工作出现失误在所难免,而教育实践对象的特

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将这种失误降低到最少甚至没有的程度。教师的人格特征对于教师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每日每时的

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人类生活的本来面目就在于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创造出直接的经验,并且随着对已有的直接经验进行不断的

加工和反思,再创造出新的更为丰富的直接经验。教师工作也是同样道理。只有不断地观察和省视自身的行为,即教育活动本身,才能不断地

提高自己。

6.科学用脑,适当休闲

科学用脑最基本的两条原则就是勤于用脑与合理用脑。由于教师是脑力劳动者,因此,合理用脑更为突出。教师用脑时应做到有张有弛、有劳

有逸。掌握自身“生物钟”的变化规律,用最佳时间去完成最重要的学习和工作。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能,掌握一些健脑方法,如健脑按摩

操。注意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积极的休闲生活,使身心得到调养,以便提高生活的质量与工作效率。

7.正视问题,求助专家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孰能无惑呢?这种“情”与“惑”在一定限度内个人是能把握的,然而一旦有些问题超过了个人能力限度,尤其是较

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求助于专家的指导并进行有效地处理解决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本人无能力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时,切忌自视清高

,或无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对自己心理问题讳疾忌医。应积极求助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以便早日清除障碍,正常高效地投入工作。追问

xiexie

追答

不用客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24
有着健康心理是好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讲主要论述了教师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师生关系、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心里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你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要以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教师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 如,1993年,辽宁一个小学女生在墙上写了“老师,你错了”,然后跳楼自杀。无数事实说明,教师是教育影响的主导者、支配者。从人格到认知到意志、情趣、态度、兴趣、行为习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教师对教育环境的调控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决定意义的”。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他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由教师心理问题的凸显,教师的心理教育理应加强。当前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因此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心里问题及时地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及时地处理好存在的心理问题,完善自我。
教师直接控制着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在传统的学校中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操纵者,教师的说话方式、交往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成长的心理环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的情绪常随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而变化。不同的教师的说话、交往等行为方式差异明显,班级之间的氛围就会不同。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身心有积极影响。因为好的环境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如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理解需要等。当学生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就会发展高层次需要,如认知、审美需要等,容易形成优秀的品质,发展远大的理想。如果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往往会用不正常的方式满足,会表现出心理问题,个性、品德等不良方向发展,如自私、狭隘、无理想等。时间长了,学生在心理上会形成过强的防御机制,这会限制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
因此,为了给学生、学校一个健康轻松的环境,学校应努力提供后勤保障,健全教师考核制度,创设学校心理环境,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教师心理辅导。而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树立教学新理念,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培训,建立健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