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和谐社区”,具体的定义?

最好是国家出台的文件定义的。高分啊!!!!!!!
请写一些实用的内容,最好是自己从其它途径学习的,不要都是上网搜得,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谢谢!!!!!!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5/3555550.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9054/
第一,和谐社会应该说是公共语言,和我们一般所讲的专业性语言有很大的差别。什么差别呢?一般专业性的语言,比如行政学专业性的语言,研究政治学专业性的语言,研究社会学专业性的语言,法律学的专业性语言,一般是专业人员使用,有些语言编成教科书,然后走向社会,变成社会政策性的语言,法律性的语言。和谐社会不完全是从专业著作里蹦出来的,应该说是政治家根据实践的需要,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来以后,政府官员、民间人士和一般民众、专业人士一起使用的词汇。这个词汇已经成了公共语言,其最大的特征是每个人都知道和谐社会这个词,但是不知道和谐社会是什么,懵懵懂懂。即使知道,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看法,所以人们对它往往是直觉上的把握,同时每个人把自己的新的想法能够很快的加进去。在当前,这个词汇体现了大家所关心的共同话题,也体现了大家所关心、所思考的共同智慧。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什么叫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实际上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每一个人内心的和谐、安详有关系。两个人见面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是很和谐的,但是很多情况下是冲突的,因为利益问题,因为感觉不舒服,心理上的问题,或是因为制度上的问题,警察一进来,大家觉得心里直哆嗦,开车的人,过去说看见警察,警察不敬礼,感觉不舒服,但是现在过来一敬礼,还是不舒服,为什么?执法者和被执法者在心理上、制度上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关系。

对人类社会来讲,我们思考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从三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从技术上思考这个问题,在个人的心理上、利益上、情感上是不是很平衡?这很关键。如果每个人都感觉很浮躁,每个人在各种各样的生活当中或者在工作当中,心理很不平衡,个人首先就不和谐。个人不和谐,会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冲突多还是少。如果冲突不多,或者如果有了冲突,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就是和谐。

第二,从集体意义上来讲,一个社会里总是分两种人,一种是倾向于和谐的,有一种人是倾向于不和谐的,一个社会也可以分成各种各样的群体,有些群体倾向于和谐,有些群体倾向于不和谐。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占主流的人是希望和谐的,而不是希望冲突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社会。如果一个社会,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青壮年,20来岁的人,他可以通过战争,通过当兵来谋取最大化的利益,这个社会就肯定是战争社会。很多社会很难从战争的泥潭里走出来,原因就是这个社会里掌握重要权力资源、掌握劳动力资源、掌握资金资源的人都希望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

当然,并非所有的社会都在战争状态。对于没有战争的和平社会来说,如果一个社会里主流的阶层,占据主流地位的人希望是和谐的,这个社会就会倾向于和谐。如果一个社会的阶级结构或者阶层结构是极化的,两极分化,很可能走向冲突,为什么?因为两边的人都看着对方不舒服。如果一个社会都以怀疑的或者是敌意的眼光看待其他人,有可能就是不和谐的。现在在各种场合可以看到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消极的看法,老百姓一说起官员的时候就说这帮官员基本上都是贪污腐败分子。官员一说话就说中国的老百姓素质真低,干什么都坑蒙拐骗,见到企业家,说这帮企业家都是为富不仁,相互之间都是以否定性的眼光、否定性的意见去看待对方的时候,就容易进入不和谐的社会,进入冲突。企业家如果认为政府官员是腐败的,他就会用腐败的手段去对待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即使要廉洁,有些情况下廉洁的水平也会下降。老百姓也是用一种腐败的眼光看待政府官员,官民之间的冲突性可能就会很大,今天塞给你钱,明天就会骂你,狗官,因为昨天给你钱你拿了。拿钱办事情的时候,好不容易找到关系,很庆幸自己有关系;给完钱,把事情办了,开始骂狗官。如果一个社会主流是倾向于和谐的,就会和谐,如果主流不倾向于和谐,要和谐就很困难。

另外还可以从制度上理解。一个社会总是会存在冲突的,和谐肯定是暂时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通过一些制度性的办法解决冲突,利益冲突、政治冲突乃至宗教冲突,还有一些文化意义上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如果能够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变革,让这些冲突在制度意义上得到解决,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社会。如果冲突解决的机制很少,很多冲突都憋在一起,最后跟地震一样爆发出来,这个社会即使看起来很平静,也可能是即将爆发冲突的,尤其是严重冲突的社会。我们如何在建设民主政治法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如何在文化上提倡多元化的发展,如何利用公益组织来使得我们的很多社会道德空间,互助互爱的空间能够扩大,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制度创新的任务。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对和谐社会还有很多理解,比如说我们学习党的文件,阅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就会看出来他是从政治家的眼光,从有历史的执政党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他会说和谐社会是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开始一直到现在,这条思路一直要实现的理论,也是我们当前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他提出来一点,民主法制,这是在制度意义上能够给冲突解决提供空间,还有其它的,像公平、正义再分配问题,希望整个社会两极分化的时候不至于出现两极对立,公平、正义,就是给穷人以转移支付。还有其它的,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是作为政治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角度去理解的,还有其它做法。在给领导干部讲话时就会提出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财政得到重视,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上,不仅研究重大问题,而且要落实到实处,在日常工作当中占有优先的位置。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眼光,这种政治家的眼光跟学者的眼光不一样。

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对和谐社会怎么看?这是另外一个看法。作为学者有一个看法,如果作为政治家有一个看法,公民可能也会有看法。对公益组织有一个什么样的看法?这里我所说,也是我的思考,大家可能会有自己的看法。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公益组织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组织里的一种,一个社会有很多组织,比如家庭邻里组织,家庭组织很简单,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邻里关系,社区组织,人住在一起,就成了社区组织,都是有居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而公益组织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往往是自愿性的,而且是跨越小区的。还有一种组织是政府,它具有强势性,政府是公益的,为了公共利益服务的,除非是过去皇上的政府,皇上家天下也可以看作是为公共利益服务。政府跟公益组织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政府是强制性的,政府缺钱了可以让大家交税,你不交税我给你发传票,说明一下你交税的情况,如果不说马上去调查你,不配合,找警察把你抓起来,有强制力。但是公益组织说你给我捐点钱,如果不捐我抓你,那肯定不行,要自愿。还有财政支出本身有复杂的政治和法律过程,而对公益组织来讲,也涉及到具体的法律问题,但不像政府的那么复杂。当然其它的区别,比如跟企业不一样,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我们也经常讲企业有社会责任,有公共利益,企业财产多了,社会就富了,也有钱了,但对公益组织来讲,他的公益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而公益组织是直接以公意为目的的。

如何理解和谐社会呢?如果从市场经济企业家的角度看和谐社会,他会说我要做好经济发展工作,企业做大了,社会就和谐了,不解雇工人,企业做大,多招就业工人,多提供就业机会,这就是和谐社会。对政府来讲,公共财政支出偏向解决冲突问题,在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把工作重点,至少是一部分组织资源放在解决冲突上,解决和谐社会问题。

对于公益组织来讲,它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利用在社会上筹集到的道德性的资源来做一些事情,筹集的资源是道德性的,不是营利性质的,也不是像政府那样强制性的筹集资金。如何利用道德性的资源,来解决道德资金可以产品的各种各样的冲突,我认为这是公益组织非常重要的基础。做好事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做好事是最容易发生冲突的。举个例子,古代赈灾的时候,弄了好多钱去发放,一发放就出现很多争议,大家都有很多不满意,因为钱很难发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如何去发现真正需要的人?说起来容易,实际上是很困难。我以前做过试验,给每个同学,每个人给5块钱,花一天时间在街上,找到一个真正值得你把5块钱花出去的人,这个过程实际上很困难。我问了很多同学,在火车站、飞机场,在大街上把钱付出去的时候,你知道这笔钱花的值还是不值,他们的回答是不知道。对政府来讲也是一样的,公共财政资金支出到底花了多少钱,一评估就知道了,但很多钱实际上没有花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如美国的农业补贴,本来要让穷人得到粮食,最后都得不到,农业补贴都让富裕的农场主拿去了,这又很大的争议。那么多的慈善资金进入实践领域以后,实际上会引发更多的冲突。引发冲突的结果是在道德领域里,慈善事业越做越小,另外,并没有满足让人心态很平等的感觉。这是要考虑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经济上挣钱会发生冲突,两个人挣钱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通过市场经济竞争可以得到化解;政治上也可能发生冲突,通过民主法制可以化解和解决。道德上可能发生的冲突就是如何让大家的爱心真正能够得到回报,能不能让大家的爱心有一种扩张性,而不是收缩性。今天花了50块钱在街上,花出去了,以慈善的方式花出去了,但是得到的是心理的惶惶然,不知道这笔钱是做了好事还是被人骗了。我今天花50块钱真高兴,做了一件好事,另外一个人说不好意思,我告诉你这50块钱被人骗了,那个人刚拿几百块钱的零花钱在商店里换整钱。我有一次看见一个人拿着一堆零钱在那儿换,他就在门口要饭,中午换零钱200块钱,下午换200块钱,一天400块钱,90年代初,一两个月就有1000、2000块钱,比我们一个月的工资还要高。这样的事情多了,就引发了道德冲突,其结果是道德资源按照不道德水平配置,道德资源的供给越来越少。

还有我们在很有道德的帮助人的时候,也可能有意无意的伤害人。因为道德本身有强制性,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帮助,是因为他得到了你的帮助以后,心里是非常不平衡的。我小时候人家请我喝一瓶汽水,我就想一定要请人家吃根冰棍,小孩子都是这样的,一般的穷人更是这样的。一旦道德资源发生转移,慢慢会出现另外一种冲突。比如我们给一个贫困生提供帮助,给他200块钱,第二天我发现那小子在那儿喝啤酒,我的200块钱给了你你去喝啤酒,这个时候我有一个想法,我自己都舍不得喝啤酒,你拿200块钱喝啤酒,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时的冲突就产生了,怎么产生的?他把我的钱用于我不认为他应该花的地方,这时有两个选择,一,我把钱收回来,另外,加强监督。但你会发现如果对他加强监督,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这需要在200块以外还要加更多的钱,而且他因此平受到那么多的监管,其生活质量是不是真的提高也很难说。这里,强调以德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是很不一样的,以德为本往往在道德上贬低接受帮助的人,让其受监管,失去很多自由。如果强调以人为本就不一样了,即使再穷的人,难道他就不能喝杯啤酒吗?不就喝杯啤酒爽一爽吗?即使富的人也是一样的,有的时候奢侈一下也是可以的。如果以人为本,我们就可以给他一种新的标准,即使得到救助的人也可以比较自由的去处理他得到的救助资金,这样冲突就会减少了,冲突减少了以后,我们就会理解,并且去观察他,实际上他喝一杯啤酒,是很便宜的啤酒,他买的啤酒比买的矿泉水还要便宜,买最便宜的啤酒来喝。这也是道德上可能会产生的冲突,这种冲突如果越厉害,整个公益事业的事业会做小,而人与人之间相互之间的关系,对立面,对立性就会强化。这样的社会,就是不和谐的社会了。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是公益组织能够替政府,也能够替个人解决道德资源不正当分配的问题。我们花5块钱、花50块钱在街上,最后让不道德的人得到更多的资源,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所谓需要道德帮助,这笔钱是自愿捐出来的,又自愿配置到需要的人那里去,结果是什么?如果他不需要,谁越不道德,谁得到的道德资源就越多,因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公益组织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潜在可能存在的冲突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这是我所理解的公益组织和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公益组织其它方面的含义,超越道德领域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公益组织除了道德领域之外,还可以做到一些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完善民主和法制,这就很重要,公益组织所代表的很多人,比如贫困生、贫困者、智障者,包括妇女、儿童,现在还没出生的那一代人,包括大自然珍稀动物,这都是公益组织代表的人。这些人在政治过程里,基本上只有很少一点点声音,很难得到代表。比如圆明园最近防渗透工程就可以看出来,圆明园本身不会为自己说话,谁为它说话呢?专家为它说话。今天开听证会,很多人都来自于公益组织,公益组织起到了为不能说话的人或者物说话,包括黄河也是一样,黄河是母亲河,国家的河,黄河本身是不会说话的,只是我们认为它是母亲河,所以黄河断流,如果没有公益组织为它代言,而政府对黄河来讲往往是两难的,政府一方面要解决缺水问题,另外一方面还要搞水的分配,搞发展问题,又要保护它,一只手保护,一只手不保护,稍稍偏一点就出问题了。而且政府栽培植黄河水资源的时候,除了行政性配制以外,也没什么其它好方法。行政性配置有个好处就是见效很快,不配置,把水往下游放,立即撤了。但是公益组织可以弥补政府的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行政性配置的时候,往往降低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公益组织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让水真正用到产出最高的地方去,有利于完善民主法制过程当中弱势的人,或者没有发言权,没有机会发言的人有更多的发言。

公益组织有助于实现公平、正义。所谓公平、正义,就是让一个社会不要两极分化,让比较穷的人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关照。一个富裕的社会,每一个人具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的社会,而且每个人在比较弱势的时候能够得到比较多的关怀的社会。

还有一个是公益组织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性的竞争往往会导致很多不和谐的问题。不和谐的问题,需要公益组织做一些补充性的作用。比如像企业家捐款,非常大的动力在于除了交税以外,交税是应尽的义务,没有什么道德感。我今天交税了,是纳税大户,可以,但是他没有道德成就感。捐出去的,如果是个人的资金,他就有道德感,老百姓还会说这小子捐那么多钱,肯定干了不少好事,实际上是干了不少坏事,要干点好事弥补一下,这是冲突性的语言。如果以公益组织的身份帮助他做的话,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冲突的问题。尤其是企业家本身,很少有精力亲自从事这些工作的时候,公益组织就是补充性的作用,让市场经济能够在平滑的过程当中运作。

第三,很重要的一点,公益组织可以解决政府所举办的公益活动所面临的政府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虽然说服务性政府,但政府还是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强制性表现在哪儿?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搞义务教育“一费制”,政府强制学校只能收那么多钱,政府的政策都是千篇一律的,不可能多元化,一旦多元化就很容易有很多漏洞。这时如果有一个基金会介入,就可以解决“一费制”所带来的弊端问题。怎么解决呢?一个地方有些家长比较富,很多家长比较穷,这时有些家长愿意出钱为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政府又不允许他超越“一费制”,收他的钱,家长在这个空间里只能把钱塞给教师,让教师在晚上给他的孩子搞家教,孩子也很累,学校又没有得到很好的收入,这时的教育条件没有得到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如果有个基金会筹集这些款项,介入到这个学校里面去运作起来,这个学校可以超越“一费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不会出现乱收费的问题,因为基金会运作,是另外一套运作。

政府有很多公益性的服务项目。而这些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一般来讲都可能会纠缠一些违法的人。如现在有很多吸毒的人,吸毒的人往往容易得艾滋病,往往容易传播疾病,这时政府就有两难,一方面要抓他,另外一方面要给他提供安全救助,这时就容易出问题,什么问题呢?政府教育他,或给他支持,给他提供干净的针头,让他安全吸毒的同时,避免毛病的同时,我要不要抓他?吸毒是要抓起来的,强制戒毒,卖淫也是一样的,也是要抓起来的,一方面是非法行为,另外一方面要让他安全,这就很麻烦。政府无论是鼓励他,放纵他,还是把他们抓起来,福利性服务项目都根本开展不起来。这时公益组织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政府的两难,政府是负责抓的,但是公益组织是负责服务的,只有政府给公益组织提供信息,公益组织的信息只用于服务,而不给政府提供任何犯罪的信息。也就是说,公益组织所掌握的吸毒、卖淫违法的信息,只用于自身的专业化服务,不用于政府执法,这样两条线,公益组织总是自愿服务的,自愿的,而且有专业知识的。对政府来讲他是执法。政府和公益组织有一个很好的配合,这个配合就是需要有诚信机制,不能说政府这边的信息太少了,你掌握那么多信息,给我吧,要把他们都抓起来,后天再去服务不可能,问题又大了。

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问题,公益组织可以弥补政府的不足,而且帮助政府解决一些难题,这是公益组织在创建和谐社会方面所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空间。

比如说有些企业家拿工人的汗钱去捐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21
不吵不闹三不跳
第2个回答  2007-05-21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因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这样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全社会之间拥有一种普遍的认同,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的纽带。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就没有社会的团结,就不能形成普遍的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第3个回答  2007-05-22
和谐社区的定义是:
具体标准是社区各种组织健全,社区居民满意率达90%以上,居民遵章守约率达90%以上。经济账目公开,财务管理规范。 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标准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就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

参考资料:标准答案

第4个回答  2007-05-23
做到领里之间和睦相处,安全,社区有完善的设施,环境优美,服务到位,管理有序,让每一个人都满意现况。

参考资料:一个国家公务员

第5个回答  2007-05-26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从字面上简单地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高尚全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有效的系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把和谐社会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和谐社会以人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二,和谐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约束来实现的;第三,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定时期公共治理的实现。汪玉凯认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满足以上三个层次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洪大用提出了理解和谐社会的三个角度。第一,贫富差距的利益分配角度;第二,社会公众的社会共识角度;第三,可持续发展角度,即积极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洪大用认为,社会现在非常关注第一个角度的理解,即从利益分配角度来讲述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社会更重要的在于第二和第三个角度,即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张大平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