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雅尔塔体系

如题所述

雅尔塔体系

苏、美、英三国首脑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温斯敦·丘吉尔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攻击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关于联合国会议、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关于和平时期保持并加强在战时所实行的合作以及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会议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发表了《克里米娅声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转变,而且发生于二战后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历史推进到“电子信息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将为二等国家,大大改变了世界格局,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舞台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是怎样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次坦会议上确定的。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什么?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的,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势力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事力量也由于战争的到壮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于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其对峙经历了“冷战”和“争霸”两个阶段。

二战后,遏制共产主义的叫嚷喧嚣起来,美国充当了国际宪兵的角色,对苏联推行除战争以外的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在舆论上的表现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它是冷战的信号;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全球扩张的标志;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它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运用。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标志。

六十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于是,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终为美苏争霸所取代 。

美苏争霸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其特征是互有攻守,其代表性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第二阶段60至70年代,其特征是苏攻美守,其代表性事件是苏联进攻阿富汗、尼克松调整对外政策;第三阶段80年代,其特征是美攻苏守,代表性事件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雅尔塔体系风云变幻四、五十年,美国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随心所欲的去支配西欧各国,他们要求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同时东欧国家也在反对苏联的控制,并积极谋求同西方发展关系,两极格局的前景有会如何?

70年代,美欧日经济三足鼎立,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异军突起,这都成为多极化的一极,两极格局演变为世界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同前三次世界格局的演变有其不同之处:一、没有新的世界大战;二、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三、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2110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一跃而成为雄踞资本主义世界之首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在经济上,它是唯一因战争而大发其财的国家,当战争结束时,它的黄金储备已达200亿美元,几乎占世界总量330亿美元的2/3;美国生产的各种产品占世界总量的1/3;它的船舶总吨位占世界的一半。在军事上,在欧战结束时,美国的武装部队人数高达1200多万,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它的陆军仅次于苏联,海军已在全球居于远超英国皇家海军的至高地位,制空权更为优越,可以向世界各地快速输送兵员。到1946年,美国军队已经在遍布世界的56个国家驻扎,到1947年,它已在海外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它还在战后初期垄断着原子武器。(1)在政治上,美国已把整个西欧置于它的保护与控制之下,一度不可一世的日本也成了它的手下败将,于是美国渴望领导世界的欲望难以按捺。早在二战后期,罗斯福总统就表明了这种思想,在他准备于1945年4月13日杰斐逊日的讲演稿中,罗斯福写道:“强大的力量要承担重大的责任……我们作为美国人并不打算拒绝接受我们的责任。”(2)
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以经受严峻考验而令盟国刮目相看的苏联,虽然在经济上逊于美国,但军事、政治亦十分强大,它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它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还兼并了一些其它国家的领土,从而改善了西部的战略环境;它进一步使整个东欧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与西方相对而立;再加上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显示出的巨大能量,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于是国际关系的大格局就从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并支配世界的时代逐渐过渡到美苏对峙的时代。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所确立的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打败德、日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与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持世界和平。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背景和内容来看,该体系同样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当它们对东欧、巴尔干、中国以及远东其它地区进行安排的时候,既不与当事国协商,也不考虑当事国的利益。例如,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苏波边界问题时这一点表现的十分明显,莫洛托夫在回忆中对此有生动的描写:“我们坚持(斯大林提出,我支持)要有一个独立的,不敌视我们的波兰与我们接壤。就边界问题谈判时过去也曾争论过,‘寇松线’和‘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问题。斯大林说:‘随便叫什么都成!但我们的边界走向只能这样!’丘吉尔反驳道:‘但是,利沃夫历来不是俄国城市!’‘可华沙曾经是’,斯大林平静地答道。”(3)在巴尔干问题上,丘吉尔和斯大林只用半张纸上的百分比协议就决定了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命运,以致连丘吉尔本人当时都担心这种做法会受到指责而想把这张纸条烧毁。(4)在对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上,斯大林和罗斯福、丘吉尔之间更没有什么共同打击法西斯的正义,只有政治交易。早在德黑兰会议期间,斯大林就提出了在远东拥有不冻港的要求,并明确提到了大连和旅顺口。对此罗斯福和丘吉尔并未表示异议,而且丘吉尔还大谈世界的命运必须集中掌握在强大国家的手中,而“我们三国正是这样的国家”。斯大林则暗示当苏联积极参加远东的军事行动以后,将提出更多的具体要求。(5)在雅尔塔,斯大林直截了当地要求恢复在日俄战争中俄国失去的在中国和远东的领地和特权,并且对罗斯福强调,重要的是有一项由总统、丘吉尔和他本人签署的文件,上面写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目的;而罗斯福则几乎不假思索就基本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并很快和丘吉尔一起与斯大林背着他们的中国盟国达成了秘密的书面协议,罗斯福还答应采取措施让蒋介石同意这一协议。(6)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雅尔塔体系所带有的这种强权政治的烙印,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有共同之处的。它极大地伤害了当事国的民族感情,埋下了以后不和的种子。
但是,作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和平安排,雅尔塔体系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它带给我们这个世界的最直接最有影响的后果,却是美、苏对峙下的冷战。它持续了40多年,构成了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的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二战结束前,确信美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罗斯福对战后世界的考虑,是以美国为首的“四警察”思想,即希望把美英苏中的战时同盟关系发展为战后由美国领导的大国合作关系,以维持世界和平。这在1942年1月1日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就表现得很明显,第一步是先由美、英、苏、中四国签署,第二天再交由其它22个国家签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罗斯福并不主张划分势力范围。然而在雅尔塔会议前和会议期间,正是苏联的军事地位和政治威望处于反法西斯战争以来的顶峰期,战争打出了一个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苏联,而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联成一片的前景也已十分明显。因此罗斯福在设计战后的世界蓝图时就决不能无视这一他并不愿意看到的严酷事实。由于他把战后的美苏合作看成是落实战后世界安排的关键,于是他愿意作出一些让步,当然主要是以其它国家的利益作交易,以换取苏联的合作。苏联要求的最关键部分就是要在它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东欧建立它的“安全带”,也就是要明确地划分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最后达成的妥协就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美苏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在西方,它从卢卑克到的里亚斯特;在南方,到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东北地区;在东方,从南库页岛、千岛群岛到朝鲜的38°线,直到中国的旅大港。这样,双方也就在实际上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7)这种形势恰恰就是以后美苏形成的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
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对外政策本来就有很大差异,因此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美苏面临的共同敌人消失,大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之时,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与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便针锋相对,迎头相撞。
战后的美国,挟其世界头号强国的实力地位,以及在经济上向全球扩张的需要,其“领导世界”的意识大为膨胀,要求在世界事务中独占鳌头。杜鲁门总统声称美国是“经济世界的巨人”,“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8)为此,美国不仅在战争结束前及战后迅速填补了德意日的战败而留下的“权力真空”,尽力在西欧、中南欧、日本、中国等地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还通过联合国以确保在大国合作控制世界中美国的主导作用。
另外,为了恢复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结束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国际货币关系的混乱状态,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以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经过美、英等有关国家的艰苦谈判之后,终于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从而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两个机构均实行“双挂钩一固定”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为35美元等于1 盎司黄金),并按资金的份额决定各国投票权的大小,实际为股份最多的美国所操纵,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推行其对外政策的工具。接着,为了改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中各国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所造成的国际贸易的无序状态,形成开放的贸易自由化环境,在美英等国的主导下缔结了“关贸总协定”,(9)从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相对稳定的自由化发展。然而同样由于美国是当时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而在其中占有特殊地位。
不仅如此,美国还把苏联看成它实现世界霸权,确保建立以自由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全球体系的最大障碍,因此认为对苏联实行的政策“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而又坚定的、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向的政策”。(10)
战后的苏联则最为关心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鉴于苏联历史上遭受的几次大规模的入侵都是来自西部,斯大林便力图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当“三巨头”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波兰问题时,斯大林就明确指出:“波兰问题对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1)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苏联在东欧已经获得的势力范围内加强控制,确保对苏友好,并在德国、中近东、日本、中国等关键地区和美国的扩张发生了极大矛盾。
与此同时,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双方的决策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无不认为美国的意识形态是最优越的,美国的民主制度和自由的价值观是至高无上的,应当向全世界移植。从罗斯福到杜鲁门之所以都坚持要在东欧实行民族自决,让当地的人民选择自己的政府,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支持自由选举的政策,其目的便是对苏联在东欧的行为进行直接挑战”。(12)
同样,苏联作为信仰共产主义的国家,在其对外政策中也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考虑。正如斯大林在1945年4月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代表团所说:“这次战争和过去的不同;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他自己的社会制度。凡是他的军队所能到达之处,他就强加他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13)另外,由于斯大林坚持认为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因此对西方国家极不信任。
可以想象,在这种相互对立的情况下,以划分美苏势力范围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的各项主要协议实施的结果,就必然是导致分裂,而不是继续合作,必然是导致冷战斗法,而不是真正和睦相处。不仅如此,双方在扩张中都求助于意识形态的力量,从而使意识形态的对抗也在贯彻各自的战略中突显出来。美国在全球扩张中从意识形态出发,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捍卫西方世界,于是“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影响,成了美国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和中美洲的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14)与此同时,在苏联在扩张中,虽有扩张社会主义的成份,但也确有为自己的行动打上国际主义的旗号以显其高尚的意图。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此话不无道理。(15)因此美苏在战后的对抗中就涂上了重重的意识形态色彩。这种色彩在丘吉尔号召英语世界结成同盟对付共产主义威胁的“铁幕”演说中,在杜鲁门主义所谓“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的表述中,在日丹诺夫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阵营”和“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的报告中,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我们已经看到,持久的冷战不仅带来了政治上的绝对对立,而且使意识形态的差异变得竟然如水火一般的不能相容。对立的双方曾一度失去了一切对话的可能,当年曾同仇敌忾抗击法西斯的痕迹荡然无存。人们一度也用这种极为对立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甚至于科学方法,似乎两极对立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势。而敌对的双方就在这种今天看来是极不自然的思维方式中几乎是不可思议地相互争斗了几十年。
第2个回答  2007-05-16
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