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索西方的哲学大师简介

如题所述

新时代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怀疑,新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笛卡尔的哲学就是以怀疑为出发点的。在笛卡尔的名著《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éthode》的前半部分,哲学家表达了追求真理的艰难,叙述了自己在哲学思辨中深刻的恐惧与怀疑。经过痛苦的历程,他发现,一切都可以怀疑,一切都值得怀疑,但是,怀疑必然有怀疑的主体——我。因此,恰恰在我怀疑一切的时候,有一件事被得到了确凿的证实:作为怀疑主体的我的存在。因此,他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我思故我在(Cognito,ergo sum)。

笛卡尔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几何学家。他在研究了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像之后,得出了与伯拉图类似的结论:世上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数学与几何形式的不完美的个例。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两个实体(Substanz),一个是认识的实体(Res Cognitans),这就是人的理性;一个是具有伸延性的实体(Res Extensa),这就是被认识的对象。这两个实体构成了整个的现实世界。笛卡尔认为数学和几何的方法才是真正可靠的方法,并将它们运用到哲学研究中。因此,笛卡尔的哲学被称为理性主义(Rationalismus或翻译成唯理主义)。这个名称来源于希腊文的“理性(Ratio)”。

与笛卡尔相同,英国的著名哲学家休谟的哲学也是以怀疑为根本出发点的。与笛卡尔不同,休谟没有超越怀疑,建立一个他认为可靠的认识论体系,而是对整个哲学、人类理性作了最彻底的怀疑,并从这个怀疑走向了否定。休谟认为,人除去感官经验之外,没有任何真正的能力。最后,他甚至认为人也无非就是一些列感官印象的总和,所谓思想、概念、哲学思辨、形而上学(研究人类人认知能力的学问)都是虚假的。鉴于休谟和他的英国同事们对经验的重视,被称为经验主义(Empirismus)。

康德与德国经典哲学

休谟虽然彻底否定了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却是新时代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以后的所有哲学家都必须首先回答休谟的那些尖锐的问题,都必须首先超越休谟。德国哲学大师康德就是在休谟的启发下开始自己的哲学思辨的,因此,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批判哲学。康德处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与彻底的怀疑论争论不休的时代,他的任务就在于超越这些争论,重新给哲学指出一条道路。康德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因此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巨人。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在处理感关经验、认识现实世界时是可靠的,在超验的范围,诸如事物的本质、神的存在与否这类问题上,却是完全盲目的。

康德与休谟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认为,人的理性要认识、把握感官世界,仅仅靠感官是不行的。康德经过研究,发现我们的理性不仅仅是感官经验无序的组合。人类理性中有一些先验(a priori)的东西,恰恰是通过这些先验的东西,我们才能获得概念、进行思维。相信人类理性中先验的认知能力,这不仅使得康德成为现代形而上学的始祖,也使他成为德国经典哲学——德国唯心主义(Idealismus)——的始祖。原则上讲,康德以后的哲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康德哲学展开的。

为了回答康德哲学中悬而未解的问题:事物的本质到底能不能被认知,德国唯心主义经历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在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达到了顶峰。

唯心主义这个现代汉语词汇是欧洲诸语言中相关词汇的直接翻译,是一个欧洲语言的汉语翻版。相关的词汇在原文中写做Idealismus,来源于拉丁文词根Idea(理想、理念)。从伯拉图开始,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的表象。

唯物主义与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

继承了经验主义的传统,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将经验主义推向了它的极端——感官主义。在费尔巴哈那里,所谓人,就是由他吃进的东西组成的;所谓思想,就是感官进入人脑的结果。所以他提出:人吃什么就是什么(Man ist, was er isst)。我们知道,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他的唯物主义被马克思、恩格斯所继承发展。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源泉:法国启蒙运动大师狄德罗。狄德罗就是那个主持编写《大百科全书》的人。他是一个笃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不曾化很多精力研究哲学。尽管如此,狄德罗通过他的锋利的笔锋、作为启蒙运动主将的权威地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费尔巴哈、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有一个共同之处:无神论。他们对宗教、信仰都有极端尖锐的批判。这些相关的文字今天读起来依然给人痛快淋漓的感觉。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正是继承了无神论的传统,并把这个从哲学研究获得成果转化为政治实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政权,对宗教信仰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彻底的打击。

记得一位网友曾经说:唯物主义来自理性主义,这是对300年来欧洲哲学的发展路线缺乏基本了解。如前所述,唯物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非常深刻,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是严重对立的。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斯罗特戴曾经开玩笑说:一百多年以来(尼采之后),哲学一直试图死掉,却总也死不成,因为,它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么,这一百多年,西方哲学都在做些什么呢?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分成了欧洲大陆派和英美派。欧洲大陆,以德国为主,20世纪的重要哲学家——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都在继续形而上学的研究,他们都继承了德国唯心主义的良好传统,在解释“本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与此平行,英美哲学家则继承了经验主义的传统,胡适的博士导师杜威发展了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波普则是批判经验主义的大师。最有意思的是,一些法国哲学家,如福柯,在欧洲大陆的声誉远远不如在美国响亮。法国哲学,特别是萨特与福科,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条线上的大师,他们在英美的追随者远远多过在欧洲。马克思在英国的地位也比他的家乡德国高许多许多。在德国哲学家眼中,马克思的学问缺乏学术的严谨性。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25974/26001/26479/1872235.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14
笛卡尔
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年3月21日生于法国都兰城。少年时期在欧洲著名的拉弗莱希耶稣会学院读书,打下了牢固的数学基础和天文学基础。1613年进入波瓦蒂埃大学,1616年毕业,获得法律学学位。由于家庭富有,不需要他开业作律师,同时由于他对经院哲学和神学的反感,从1618年起他离开法国游历欧洲各国,先后到过荷兰、丹麦、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
康德
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霍布斯
霍布斯,T.(ThomasHobbes,1588~1679) 英国政治学家、哲学家。1588年4月5日生于威尔特郡一个牧师家庭。1608年牛津大学毕业。此后,曾为德文郡伯爵当过家庭教师,1610年随其学生多次出访欧陆,结识伽利略、P.伽桑迪等思想家。1637年回国担任过F.培根的秘书,深受其思想影响。
霍布斯生活于政治、宗教激烈斗争的革命年代。他在政治上倡导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性本恶,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彼此敌视,出于理性而缔约立国,把包括财产所有权在内的全部权利交与一个主权者。这种“君权人授”说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需要。但他又提出绝对王权论,即主权不在于其归属,而在于其不可分割地持有,因此霍布斯被认为是“王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拥护者。其社会政治思想初见于《论自然和政治法则的基础》一书。其绝对王权论遭国会反对;而社会契约论又不为封建帝制派所容。遂于1640年出亡法国。1642年出版《论公民》,提出教会和国家应合为一个以主权者为首的物体,教会从属于国家,为主权者服务。以国教为支柱的流亡贵族集团很赏识霍布斯在书中阐述的观点。1646年接触流亡的保王党人并担任王子的教师。1651年,《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一书出版。该书全力攻击罗马天主教,批判教权高于王权以及“教皇无过论”。正当王子查理企图武装复辟,恢复旧王朝无望之际,霍布斯于1652年回国,归顺O.克伦威尔,但拒绝就任国务秘书。王政复辟后,受宠并得年金。但在恢复天主教和排挤国教的宗教纷争中,《利维坦》被视为“无神论”异端而遭迫害。1666年国会查禁《利维坦》。为此霍布斯撰写《关于异端以及对其惩处的历史论述》,进行申辩。不久议会撤销取缔无神论法案。但霍布斯的政论著作禁止在英国出版。晚年以研究古典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自娱,84岁时发表拉丁诗体自传。1679年12月4日逝世。
费尔巴哈
德国哲学家。1804年 7 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 4 月13日。早年入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哲学,1826年转入埃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后获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后因发表反对神学的著作被辞退,隐居乡间。在逝世前不久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他的功绩是在唯心主义统治德国哲学界达数十年之久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曾属青年黑格尔派,后批判了G.W.F.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提出了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对象的人本学。他肯定自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唯物地阐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他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主体和客体通过感觉直接联系达到统一,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主张直观的反映论。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他的人本学对人的理解是抽象的自然人。他论证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的联系,提出唯心主义只是用理性改造了的神学。在否定了过去的宗教之后,他试图建立一种无神的宗教来宣扬超阶级的爱。K.马克思和F.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建立了科学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因此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著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叔本华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G.W.F.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叔本华全集》已出版7卷。
尼采
尼采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逻辑秩序,凭的是自己的灵感来作出独到的理解。因此他的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晦涩,而是文笔优美,寓意隽永。有人称,尼采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散文家和诗人。尼采富于影响的代表作有《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善与恶》以及《权力意志论》等。
弗洛伊德
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