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方式的优点 急

如题所述

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区别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我们来看看他们一些做法。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国人认为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是第二位的。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这也是英国人的观点。父母应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他们应该感到愧疚,向社会检讨。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作为父母会悉心照料他们,但不应娇宠、溺爱他们。所以,英国的年轻父母很少总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们随便地爬,随意地玩。总之,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道德教师,而不是孩子的保护神。所以当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时,英国的父母绝不会扶起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使他们明白,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国的家庭里,孩子永远不是中心。这一点西方的大部分国家的观念是一致的。

  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都不会对小孩娇宠,人们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为的艰难,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坚强的意志,适应各种意外的困难。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有些公学举世闻名。在这些名牌公学里上学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学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然而,在公学里读书的富家子弟却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学校要求每个公学学生必须在恶劣的天气里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是为了除去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的精神素质。在公学里,人们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树立一种合乎自然的价值观。在英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模拟的生活环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境的磨练,准备许多实际生活的本领,以增强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的能力。这也是对孩子的另一种钟爱,这种爱强于对孩子的和过分的呵护,这是父母必须做出的一种真爱。

  传统是无所不在的,一旦形成传统,习惯就会不问理由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当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成为不问其所以然则然的自觉。传统的人文思想作为一种传统深深地植根于英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他们认识事物的标准和价值所在,也成为他们行为的主导。在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那样的统一,以至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按传统办事,按传统的标准去评定孩子的行为。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因为现实的成人社会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对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会给予严厉的训斥。这样,日子久了,孩子渐渐地就会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环境当中,不管是哪种痛苦,都不必求助别人,要自己去忍耐。时间一长,孩子的坚忍性格会自然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英国人一致的看法。

  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长大后会受益匪浅,一些人在后来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领会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过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会这样去要求他的孩子,这样便形成了传统,成为儿童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模式。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1、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2、集体精神与发展个体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美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3、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4、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然家庭教育在我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仍存在着误区,它甚至成为一种顽疾,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良好素质的形成。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有价值的实践,对走出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将有很好的启发和警醒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相关方面的比较,分析形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对我国家庭教育改革的启示。我们不能断言美国家庭培养的人就是理想中的现代人,但他们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成分;恰恰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因此,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实践,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比较
  不同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可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结果的比较中略见一斑:
一般而言,美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以下特点: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开朗、胆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创新精神;自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他们18岁开始不依靠家庭,多数打工补贴自身的消费需用;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他们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一句话,美国孩子的特点就是非智因素成熟,能力强,能较为顺利地适应社会。
而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美国孩子,但是往往在性格上表现出消极倾向:做事被动、胆怯,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不太会“当家理财”,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句话,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现代社会更能接纳哪一种教育结果呢?社会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要求人性的充分解放。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将越来越关怀人性的发展,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因此,中国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1
外国教育方法的优点

1、学生更加自主,培养学生能力

国外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学生为主,老师真的就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都要靠自己来安排,更能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能力。

2、更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国外教育注重孩子的独特性,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学习方向和方式,相对来说,更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孩子能够走在不同的道路上。

三、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1、中国式教育容易造就书呆子

中国式教育下,孩子的学习过程、方法都比较乏味、困难,并且基本上所有的参考都是孩子的成绩和排名,目的大多都是为了升学,这样的目的让孩子很难成为什么领域领袖、文豪大家一类的人,因为他的初衷不是热爱,并且选拔方式、过程又极度压抑,所以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孩子很容易成为书呆子、考试机器。

2、个性压抑、千篇一律

在这种集体式学习中,孩子的个性会受到压抑,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兴趣爱好没时间没精力去顾及,所有孩子都只是成绩表上一排排的名字,很难找出什么能清晰分辨出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因为纪律、成绩、课程表让所有的孩子都是一副模样。

四、外国教育下,孩子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

1、过早接触不适合孩子的某些事情

很多时候大多数中国人提起外国人,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开放。外国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是少的可怜,孩子的心理问题关注的并不是很多,再加上宽松、开放的环境,孩子很容易接触到性、毒、赌等问题,在这个没有明确是非观念的阶段,孩子又有好奇心,很容易走上不归路。

2、管理松懈、无组织无纪律

在国外,老师是不会体罚学生甚至责斥学生的,自由、平等,老师的管理、纪律等对孩子的约束力很有限,稍微严厉一点可能就会被学生认为是不讲人权、没有自由什么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外教育下的孩子大多没有纪律概念和组织性。

总结:
其实,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取决于国家大环境和家庭环境,还要看孩子本身。另外,从我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既不能只依靠西式教育方式,或者中式教育方式,最好是两种教育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争取做到让孩子既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又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消极影响,只有这些,孩子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第2个回答  2020-12-02
于育儿这方面的话题,每个家长都有发言权,孩子们的发展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所在,这些都离不开家长们的引导。

而说起孩子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宝妈宝爸们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也更加的科学严谨,具有进步性。

育儿观也是一个思想文化的体现,也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技巧所在,所以很多家长在教育方法上都会集思广益,尽可能的采纳好的方法和意见。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西方教育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优点,也是现很多家长们有过了解却不知如何正确实施的方法:

孩子的高度,从被尊重的梦想开始。

一:梦想是孩子对自我美好的憧憬
什么是梦想?

梦想是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是人的一生中必需的精神支撑,而不是挂在星空仅供遥望或祭奠。

梦想就像潜伏在自己体内的一只巨龙,只有不断奔跑,才能让它自在安然。

梦想就是当你有一刻的安逸和堕落,它都会挣脱控制,让你发疯发狂。

梦想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发电机,产生极大的内心驱动力,激励着我们朝着实现梦想的方向尽力奔跑。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有梦可做的人最幸福,没有梦想就如同走在荒凉的沙漠,干涸贫瘠,前路迷茫。

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我们或许不能预知和左右这一天可能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按部就班的为梦想而积攒能量。

我们都强调梦想很重要,相信各位家长们也经历过在小的时候,被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等我们为人父母后,也会下意识的询问起自己孩子这个问题。

年龄小的孩子都是"心比天高"的,而且他们具有着丰富的现象力,可能有的时候说出的梦想都属于"口出狂言",但要知道,这是孩子对自我美好的憧憬,也可能是孩子一次坚定信念的树立,家长们要学会守护孩子的梦想,让孩子把梦想当成一粒种子,播种在心田,用自己的艰辛汗水和拼搏奋斗,浇灌梦想之树茁壮成长,深不可拔坚定的扎根在心中。

孩子可以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梦想。

二:尊重孩子的梦想
在我们国人的印象里,西方国家都是很开放的,这里的开放不仅是在于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感情表达上,在教育上的做法也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感觉。

西方的教育给人感觉是"放养"的模式,西方父母们不会对孩子过多的管教,并且他们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在教育课程安排上也比较丰富,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鼓励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这其实和西方人的育儿观念有着很大的联系。

西方的父母们,他们的观念中认为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不管是父母、教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孩子有权利遵从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这是他们应有的,也是应该被尊重的,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父母也不能替他做决定、或者是强制要求她去做些什么。

西方父母的育儿观念是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独立性,促进孩子独立人格的产生,是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不仅在权利上有自主选择权,同样也可以从侧面告诉孩子一个道理,那就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提升孩子责任意识。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西方父母可以说是谨言慎行的,在对话交流中都会多一些思考和顾虑,目的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这点与我们很多中国家长就截然相反,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孩子是乖巧顺从的。

中国父母在育儿上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孩子给予了厚望,并且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规划孩子的成长发展之路,很多时候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行动,这仿佛成为了一种生存发展的规律,如果孩子要求按照自己的选择去做,那么在家长看来就是一种叛逆的表现,是具有风险性的。

三:鼓励孩子为梦想付出行动
孩子的成长是会受到主观与客观因素所影响的,梦想的提出主要还是受到孩子主观因素的引导,而家长所做出的回应就是客观因素。

年龄越小的孩子在判断能力上越显的较为薄弱,中国家长们习惯于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执行,这是一种安全感的获得,而一旦孩子开始偏离自身所设定的轨道,就会警铃大作,觉得孩子可能会误入歧途。

这种不安会让家长做出一些应急反应,可能是选择妥协让孩子放手一搏,也可能是直接给予反对,并且希望可以将孩子重新拉回"正轨"上,不难看出,后者往往占比较高。

而西方的家长在这一方面,一般都会选择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但从劳动获得这件事上,孩子要自己付出劳动才能得到回报,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从劳动中得到满足和学会各种技能,学会反思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试错机会是人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为人们不能预知自己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错误额出现,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而在梦想的追求实现上,西方教育所倡导的就是,支持和尊重孩子的梦想,并且鼓励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所负责,得到"为梦想付出努力"这一觉悟。

四:梦想成为发展的动力
人生苦短,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很多中方法,不过最重要是不要碌碌无为的度过。

有梦想,就要成为追梦的人。

有梦想,就要及早付出行动一步一步前进。不要让梦想变成妄想,不要让它夭折在自己的软弱和半途而废,最终发现只是南柯一梦。

梦想就是一种源动力,意志坚定的人会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孩子的梦想得到家长的尊重,可能那只是孩子一个埋藏在心里、对自己的憧憬,而却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肯定,这会让孩子得到满足感,使得自信心得到激增,将梦想定义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所以家长们要多和孩子一些沟通和交流,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梦想,这是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帮助孩子进行规划,鼓励孩子坚定自己的信念,结合实际情况,将梦想分为一个阶段,逐一实现和攻破。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家长都不认可孩子的梦想,那还能有谁可给予孩子力量?

请多一些相信,学会认可孩子,不要压制更不要逼迫,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未来不可预知,即便是异想天开,在未来也可能会梦有所成。

梦想就是一颗大树,你付出多少努力,他就可以不断的向上成长,当成功之日,便是硕果累累之时。
第3个回答  2011-05-09
自由
创新,这点中国是最缺乏的,中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下的换汤不换药,无法让学生开展思维。
平等,学生和老师可以平等的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最后,更能增加求知欲,外国的教育主要是采取自主学习,因此可以依据兴趣和爱好学习,相比,中国这点做的差很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12
小学中学主要是注重对孩子创造力的塑造培养,并不是中国的应试教育。而且进入大学的要求并不以学生的分数来决定的,而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加以考核。正如在电影《歌舞青春》中,男主角最后上大学考虑的是是否可以篮球戏剧兼顾,但成绩也是占一定地位的。当然,认为外国教育一定比中国教育好是片面的,应试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对中国的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中学主要是注重对孩子创造力的塑造培养,并不是中国的应试教育。而且进入大学的要求并不以学生的分数来决定的,而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加以考核。正如在电影《歌舞青春》中,男主角最后上大学考虑的是是否可以篮球戏剧兼顾,但成绩也是占一定地位的。当然,认为外国教育一定比中国教育好是片面的,应试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对中国的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望采纳,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