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率或国民储蓄额的数据在哪里找?

储蓄率=国民储蓄额增量/GDP,请问这个数据到哪里找?中国统计年鉴、中经专网、中国统计局的网站都找过了没有,还是说它是通过别的明确指标换算出来的?急急急,大感谢!!
最好是季度数据,年度不够,月度换算也可以……

对于储蓄率或国民储蓄额的数据可以在国家数据库的官网查询(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具体步骤:

1、进入官网,选择年度数据选项


2、在下面的人民生活栏目中,选择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查询即可。

补充:

    储蓄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

    自2009年以来,我国储蓄率排名世界第一,人均储蓄超过一万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08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基于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1

李扬 殷剑峰(《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一,引言
中国的储蓄率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并且还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根据GDP的支出法
统计,2005年中国的储蓄率达到了47.9%,不仅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2,而且还比"六五"
开端的 1981 年上升了近
15个百分点(图1).
中国的储蓄率之高及
其持续时期之长固然令人
困惑,它所引发的一系列
问题更为棘手.作为宏观
经济运行中的供给面,高
储蓄率显然构成当前我国
经济运行中另外两个表现
在需求面上的突出问题——居高不下的高投资和规模不断扩大的高顺差——的物质基础.
2005年中国的投资率达到了43.4%,比1981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而经常项目顺差占GDP
的比重则在同年达到了4.5%的创纪录水平.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无论高投资如何令人担心,
亦无论巨额顺差引发的贸易摩擦如何让人不堪忍受,在国内消费率未能如愿提高的前提下,
为了维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须容忍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一点,目
前事实上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共识.需求管理的困境,令我们不得不再次将分析的视野转向硬
币的另一面,即国民经济的供应方面.于是,更细致地分析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成为理解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团"并制定相应对策的关键之一.
对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在总量层面上展开的.例如,李扬和殷
1除非特别指明,本文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资金流量表.
2例如,根据 Louis(2005b)的统计,2002 年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的储蓄率分别为 14.3%,25.5%,
28.3%和31%.
30
35
40
45
50
1978年
1981年
1984年
1987年
1990年
1993年
1996年
1999年
2002年
2005年
储蓄率
投资率
图1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1978-2005年)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支出法GDP统计.
2
剑峰(2005a,2005b)就曾从人口结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的综合角度分析
了中国的高储蓄率以及与之相伴的高投资率问题.此类分析固然可以揭示导致储蓄率和投资
率变化的一些体制,机制以及人口等非金融因素的影响,从而指明中国当前的"三高"并不
能简单地靠政策措施予以调整,但是,这样的分析并不能告诉我们:在国民经济中,究竟是
哪个部门在进行储蓄以及储蓄的动机是什么,因而也就难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对于部门储蓄问题的研究事实上也已经有了很多的进展,例如,藏旭恒(1994),贺菊
煌(2000)以及 Modigliani 和 Cao(2004)等分别对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储蓄行为和储
蓄率的变动进行了分析,任若恩和覃筱(2006)则利用中国和美国两国的资金流量表,对两
国居民储蓄率的统计口径进行了比较分析.但是,这些分析针对的是单个经济部门,尤其是
中国的居民部门,缺乏对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考察.
完整地考察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各个经
济部门的储蓄变化同时依赖于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部门的储蓄倾向(参见下
文),而不同部门的储蓄行为可能截然不同,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
变化都会对国民储蓄造成影响,从而使整个经济的储蓄率变化偏离仅基于居民部门的储蓄理
论(例如持久收入假说).例如,Edwards(1995)曾经对36个国家的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
的储蓄率进行了研究,发现私人部门的储蓄率主要同人口结构,金融深化,养老保险等因素
相关,决定政府部门储蓄率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稳定性,而私人部门储蓄和政府部门储蓄间的
关系表现为后者上升对前者的挤出效应,这些复杂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使得各国的储蓄率出现
很大差异.
为了能够对经济体中各部门的储蓄行为进行全面,完整的研究,其最有利的工具就是资
金流量表.对此,王传纶教授(1980),贝多广(1995)很早就详述了资金流量表的分析方
法,但囿于当时数据的匮乏,而没有展开具体分析.近些年,随着统计数据的更新,许多研
究人员开始着手此项工作.例如,许宪春(2002),郭浩(2001)和Louis(2005a,2005b)
都依据当时可得的中国资金流量表,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储蓄和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由于
Louis的数据最新,其研究结论可能更具启示意义,他发现:第一,不仅中国居民部门的储
蓄率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也同样显著地高于其他国家;第二,企业的
储蓄率高悬是因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这使得企业保留利润迅速上升;第三,政府之所以
从事储蓄,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资本转移"来支持国有企业发展.
以往的诸多研究赋予我们很多启示,然而,这些研究都没有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反映
不同部门储蓄行为的部门储蓄倾向这两个关键点展开,从而难以勾勒出一个总的图景.本文
3
试图对此进行一个补充,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其一,中国的高储蓄率确实是由居民,企
业和政府部门共同推动的,但是,2000 年以来储蓄率的进一步攀升则主要同政府部门的储
蓄率提高有关;其二,企业的储蓄率较高确实是企业可支配收入或利润上升的结果,但是,
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或利润的上升并不主要归因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应归因于企业的主
要成本——劳动报酬和利息支出——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其三,近年来政府部门储蓄
倾向的上升并非主要为了通过"资本转移"来支持国有企业发展,而是直接进行的政府投资.
在下文中,我们首先利用资金流量的实物表对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进行计算
和比较,并得出若干结论;然后,利用资金流量的金融表对以上计算结果的统计误差进行修
正;继而,我们将分别对决定储蓄率的两大因素——收入分配的占比和储蓄倾向的变化——
进行分析,更深入地探讨国民储蓄率上升以及各部门的贡献,并分析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最
后,我们将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国民储蓄率的部门结构:实物交易表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向国民帐户体系(SNA)过渡,我
国自1992年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迄今已经编制出1992~2003年共12张资金流量表.
根据交易发生的性质,每张资金流量表被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个部分.其中,实
物交易部分由国家统计局根据联合国SNA(1993)核算体系进行编制,金融交易部分则由人
民银行负责编制.从理论上来说,交易的性质不会影响资金流量表中各经济部门的资金净头
寸.然而,对照实物交易部分和金融交易部分的"净金融投资"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一直存
在着巨大的"统计误差".为了使两者相互一致,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要用"统计误差"项来
对资金流量的实物表进行修正.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本节中,我们将首先直接利用资金流量的实物表来计算国民储
蓄率和各部门的储蓄率.在下一节中,我们再运用资金流量的金融交易表对实物表中的"统
计误差"进行适当修正.这两节分析的结果显示,即便不考虑"统计误差",近年来国民储
蓄率的上升也主要归因于政府部门;考虑了"统计误差"之后,本节分析的结果事实上得到
了进一步加强.
在资金流量表中,全部经济部门被分为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居民和国外等五
个部门.为了便于集中考虑实体经济部门,我们将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合并为企业部门.
对于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而言,在其可支配收入中扣除了最终消费,便是它们的储蓄.至于
企业部门,由于不存在消费问题,可支配收入就是其储蓄.居民,企业和政府共同构成了国
内部门.国内三部门储蓄的总和即为国民储蓄.国民储蓄与整个国内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之比
4
就是国民储蓄率.
这里,可以用两个概念来刻画各部门的储蓄状况.其一,将各部门的储蓄与该部门的可
支配收入相比,即为该部门的储蓄倾向.这个概念反映的是各个部门的消费/储蓄决策.其
二,将各部门的储蓄与整个国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可以得出该部门的储蓄率.这个概念反映
的是各部门储蓄对整个国民储蓄率的贡献.显然,对于各个部门而言,有下述等式成立:
部门储蓄倾向×该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 = 该部门储蓄率
这个等式显示:各部门的储蓄率不仅取决于本部门的储蓄意愿,也取决于各该部门在国民收
入分配结构中的地位.三大部门的储蓄率相加,即为国民储蓄率,即:
国民储蓄率=居民储蓄率+企业储蓄率+政府储蓄率
表1和图1记载了1992~2003年中国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三大部门各自的储蓄率.不
难看出,在1992~2003年,在国民经济的三大部门中,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是下降的,而企
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储蓄率
则是上升的.具体来看,在11
年间,居民储蓄率总共下降了
4.46%.其间,1998年亚洲金
融危机之后有一段较大的下
跌,2002 年重又上升,但于
2003年又有所下降.企业储蓄
率总体是上升的,11年间提高
了3.92%.其间,1992~1994
年有一次显著的跃升,升幅达
3.04%;其后则在波动中缓慢上升.政府的储蓄率在11年间上升了3.17%.从发展态势上
看,政府储蓄率在经历了1992~2000年长达8年的低位徘徊之后,自2000年开始稳步上升.

表1 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
国民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1 企业储蓄率1 政府储蓄率1
1992 40.29 21.08 13.33 5.89
1993 41.72 19.32 16.15 6.24
1994 42.73 21.49 16.02 5.22
1995 41.62 20.04 16.70 4.88
1996 40.32 21.32 13.57 5.43
0
5
10
15
20
25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居民储蓄率(左轴)
企业储蓄率(左轴)
政府储蓄率(右轴)
图1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及其部门结构(1992~2003)
5
1997 40.76 20.75 14.73 5.65
1998 39.98 20.39 14.33 5.27
1999 38.61 18.55 14.31 5.75
2000 38.50 16.50 15.65 6.36
2001 38.89 16.18 15.14 7.57 >'>
第2个回答  2015-08-01
这种数据找的地方就是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还有一个是的国家统计局。
第3个回答  2011-05-11
中国的储蓄率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并且还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根据GDP的支出法
统计,2005年中国的储蓄率达到了47.9%,不仅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2,而且还比"六五"
开端的 1981 年上升了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5-05
储蓄率=国民储蓄额增量/GDP,请问这个数据到哪里找?中国统计年鉴、中经专网、中国统计局的网站都找过了没有,还是说它是通过别的明确指标换算出来的?急急急,大感谢!!最好是季度数据,年度不够,月度换算也可以……中国的储蓄率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并且还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根据GDP的支出法
统计,2005年中国的储蓄率达到了47.9%,不仅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2,而且还比"六五"
开端的 1981 年上升了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