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釉质的组织结构

如题所述

釉柱(enamel rod)是牙釉质的基本结构。釉柱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质牙本质界,贯穿全层达牙的表面。
排列:在窝沟处,釉柱由釉质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釉柱自釉质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曲,在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gnarled enamel) 。
釉柱的直径平均为4-6μm。纵剖面可见有规律间隔的横纹,横纹之间的距离约为4μm,相当于釉基质每日形成的量。横纹处矿化程度稍低,故当牙轻度脱矿时横纹较明显。光镜下釉柱的横剖面呈鱼鳞状。
电镜下观察呈球拍样,有较大的头部和一个较细长的尾部。头部朝合面方向,尾部朝牙颈方向。相邻釉柱均以头尾相嵌形式排列。釉柱由扁六棱柱形晶体所组成。晶体在釉柱的头部互相平行排列。它们的长轴(C轴)平行于釉柱的长轴,而从颈部向尾部移行时,晶体长轴的取向逐渐与长轴成一角度,至尾部时已与釉柱长轴呈65-70℃的倾斜。因此,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称为釉柱间隙,正是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enamel rod sheath)。 釉梭(enamel spindles):在牙尖部较多见,呈纺锤状,穿过釉牙本质界包埋在釉质中,它是成牙本质细胞的胞质突起的末端膨大。在干燥的牙磨片中,釉梭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在透射光下,此空隙呈黑色。
釉丛(enamel tufts):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其高度约等于釉质厚度的1/5~1/4,呈草丛状。
釉板(enamel lamellae):是一薄的板状结构,与牙的长轴平行,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达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釉板内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可为龋病病原菌侵入的途径。特别是在窝沟底部及牙邻面的釉板,是龋病发展的有利通道。但绝大多数釉板是无害的,而且也可以由于唾液中矿物盐的沉积而发生再矿化。 横纹(cross striations):光镜下釉柱纵断面可见有规律的横纹。横纹之间的距离为4μm。这可能与釉质发育期间基质节律性地沉积有关,其间的距离为基质每天形成的量。横纹处钙化程度稍低,故当牙齿脱矿时较明显。
生长线(incremental line):釉质生长线又名芮氏线,在低倍镜下观察釉质磨片时,此线呈深褐色。在纵磨片中,线条自釉牙本质界向外,沿着釉质形成的方向,在牙尖部呈环形排列,近牙颈处渐呈斜行线。在横磨片中,线条呈同心环状排列,其宽度和距离不等。当生长线达到牙表面时即为釉面横纹,这是釉质发育中的间歇线,在发育不良的牙上更为明显。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一条明显的间歇线,称为新生线。这是由于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釉质一部分形成于胎儿期,另一部分形成于婴儿出生以后。当婴儿出生时,由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该部分的釉质发育一度受到干扰,形成一条加重的生长线,特称为新生线。 绞釉(gnarled enamel):釉柱的行程近表面1/3较直,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明显,称绞釉;
施雷格线(Schreger line):用落射光观察牙纵向磨片时,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分布在釉质厚度的内4/5处,改变入射光角度可使明暗带发生改变。这些明暗带称为施雷格线。
无釉柱釉质(rodless enamel):在釉质最内层,首先形成的釉质和多数乳牙及恒牙表层约30μm厚的釉质看不到釉柱结构,晶体相互平行排列,称无釉柱釉质。其中,内层被认为可能是成釉细胞在最初分泌釉质时,托姆斯突尚未形成。而外层则可能是成釉细胞分泌活动停止以及托姆斯突退缩所致,因为托姆斯突的分泌影响晶体的方向。 釉质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 junction,EDJ):釉质和牙本质相交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许多小弧形相连而成。小弧形的凹面位于牙釉质,凹陷处是釉质的圆形突起所在。此种连接增大了釉质与牙本质的接触面,有利于两种组织间更牢固地结合。
釉质牙骨质界(enamelo-cemenal junction)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