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诊的五脏与五色五味

如题所述

五色与五脏的相应关系是赤为心色,青为肝色,白为肺色,黄为脾色,黑为肾色。
五色主病是:赤色主热,如满面通红,多为阳盛之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若两颧潮红娇嫩,则属阴虚火旺之虚热证等。
青色主寒、痛、气滞、肝风和血瘀。
黄色主脾虚、主湿。
白色主虚、主寒。
黑色主肾虚、水饮、寒证和瘀血。
除了面部颜色的诊断之外,对面部光泽也要同时考虑。凡色泽明润,为脏腑精气未衰;凡色泽枯槁、晦暗,为脏腑精气大衰等。
而面部颜色的望诊要注意动态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人体的症状和体征也会随之不断改变,而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四季气候的变化、生活条件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等等会使人面色肤色有很大差异。这是正常情况,我们称之为常色,要与病色相区别。
病色从临床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面色晦暗不泽,是正气大衰,精气将竭之象。
二、面色过于鲜露,色浮少泽,或与病情不符。
三、某色独显,病情加重。
四、面色太过或不及,与其本色、环境不相应。
临床运用面诊观察病人时,要善于结合当时的外界环境特点和病人的个体差异,灵活掌握诊断标准,以常测变,正确判断各种症状。
所谓五味,则《黄帝内经—素问》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综上所论,肝、心、脾、肺、肾各有外应的器官;五脏健康,则五官亦能各司其职,目辨色、口唇纳食、舌辨味、鼻闻味,而耳听音;其中又多因应五行原理,皆以五来意涵众多的意思,将五脏、五官与气味、志向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基本结合,表列对照如下,临症运用时多方参照此表列内容,更能掌握察颜观色的要领。
五 官: 目 舌口 鼻 耳; 五 脏: 肝 心 脾 肺 肾;五 色 :青 赤 黄 白 黑;五 气: 风 暑 湿 燥 寒;五 味: 酸 苦 甘 辛 咸;五 志: 恕 喜 思 忧 恐。
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
眼:观肝;鼻:观肺;口唇:观脾;舌:观心;耳:观肾,五官观五脏 大主图五官观五脏 示意图从五官观察五脏的安危,五官表象多反应着长久以来的体质变化。
面诊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知道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从而快速治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