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的红土之土壤

如题所述

红土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红土。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土又称为红壤。一般红土中四配位和六配位的金属化合物很多,其中包括了铁化合物及铝化合物。红土铁化合物常包括褐铁矿与赤铁矿等,红土含赤铁矿特别多。当雨水淋洗时,许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解(溶解度十的负三十次方),反而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一层层包覆于粘粒外,并形成一个个的粒团,之后亦不易因雨水冲刷而破坏,因此红土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发育构造良好。红土是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红土,属中度脱硅富铝化的铁铝土。红土通常具深厚红色土层,网纹层发育明显,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酸性,盐基饱和度低。红土土类划分5个亚类,本区分布有3个亚类。红土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分布面积最大;黄红土亚类为向黄壤过渡类型,在本区均分布于山地垂直带,下接红土亚类,上接黄壤土类;红土性土亚类是剖面发育较差的红土类型,主要分布于红土侵蚀强烈的丘陵山区,江西兴国一带和福建东南部有较多分布。
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大致以南北纬30°为限,常见于热带雨林区。欧洲特别是在地中海东岸和巴尔干半岛地区也有类似于红土的土壤存在。东亚地区北起长江沿岸﹐南抵南海诸岛、南洋群岛﹐东迄台湾﹐西至云贵高原及横断山脉的范围为红土的重要分布地带。
红土地区雨量大,降雨集中,有时一次降雨可高达200-300毫米以上,当地面覆盖差时,暴雨就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如中国红土区的年均温为15~25℃﹐≧10℃的积温为4500~9500℃﹐最冷月均温为2~15℃﹐最热月均温28~38℃﹔年雨量为1200~2500毫米﹔冬季温暖干旱﹐夏季炎热潮湿﹐干湿季节明显。
红土是种植柑橘的良好土壤。红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东南部,广东、福建北部及贵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苏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红土呈酸性——强酸反应。丘陵红土一般氮、磷、钾的供应不足,有效态钙、镁的含量也少,硼、钼也很贫乏。并常因缺乏微量元素锌而产生柑桔“花叶”现象。 红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油红大土 、泥红土 、砂红泥、红松泥 、砂粘红泥 、建瓯红泥土、崇安红泥土、赤水黄红泥土 、麻砂红泥 、褐斑黄筋泥 、网纹粘红土 、邵武红泥土 、灰黄泥 、厚灰黄泥 、红黄泥 、粘底红黄泥 、死红土、熟红土等。 (1)、脱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红土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土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土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
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
理化性状和肥力特点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
(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0.24
(4)红土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2O3不小于2%
(5)肥力特点:矿质养分少、酸性大、易产生铝锰毒害、保肥性能差和质地粘重或砂粒过多。 红土一般可以种植稻米、茶、丝、甘蔗,
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红土的酸性强,土质粘重是红土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防止红土冲刷等措施提高红土肥力。
针对红土有机质含量很低的情况,可种植绿肥,以提高红土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素肥力。红土速效磷普遍缺乏,增施磷肥,并提高其利用率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增产措施。红土施用石灰,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