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辅是正一品还是从一品?

为什么?

首先正一品是古代官员等级最高的一级了,古代的官职共分为九品,是从正一品到从九品。这一品官职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晚清。从一品其实就是副一品。而这明朝的首辅就是正一品大官,这一官职的地位仅次于首辅的大学士。

首辅是明朝对于首席大学士的惯称。明朝朱元璋结束了宰相制度但是又成立了大学士一职。这大学士不是丞相却胜似丞相。这首席大学士就是首辅,首辅位高权重他主要主持内阁之事,那些次辅都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在嘉靖、隆庆以及万历时期,首辅也是有很大权利,在清代军机大臣也是首辅。

在明朝时期,正一品指的是三公、文武散阶以及左右柱国、左右丞相。其中的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和太保。从一品分有三孤、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以及文武散阶、柱国。三孤是指:少傅、少师和少保。

所以明朝首辅有着很大的权利,正一品官员毋庸置疑。这首辅一职史无前例出于明朝。明朝丞相被废除后六部尚书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但是朝政事物繁多朱元璋一个人也实在是忙不过来。

这时,朱元璋就想到建立内阁大学士制度。内阁权利虽然和丞相差不多但是他们只是提出建议,具体的做法还是看皇帝的心情。这些内阁人员虽然看似权利很大,他们放在现在来看也只不过是个秘书而已。这下朝政大权握在皇帝手中官员们也没办法造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0

明朝首辅是正一品官员。
明朝典制中并未明文规定首辅之名,习惯上称内阁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拥有相对特殊的职权和地位。
这一制度产生于政治实践中,首辅与次辅界限严格,首辅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次辅不可相比。围绕首辅之位展开的争夺也很激烈,张居正之后,内阁首辅的权力逐渐衰落,但这种称呼仍延续至明亡。

第2个回答  2019-08-02
明朝首辅是正一品,虽然首辅取代了丞相的位置,但它们的作用和品级都是一样的,是实在的正一品。
第3个回答  2019-08-02
明朝首辅是正一品来的,为的是防止大臣会利用自己职位会集权,这就很容易对皇帝造成威胁了。
第4个回答  2019-08-10
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建议和帮助处理重要事务的部门,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因此也被称为“内阁”。内阁首席内阁大臣被称为“首辅”,是政府首脑,实际上是明朝的宰相。由于丞相胡惟庸的反叛,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洪武年间废除了宰相制度。为了减轻皇帝的工作量,确保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明太祖朱棣建立一个内阁。
进入内阁的大臣被称为“阁臣”、“阁老”、“辅臣”和“内阁大学士”。内阁大臣是皇帝的心腹,因为无论什么重要的军用机密事项都需要与他们讨论。有权与皇帝讨论国家的重要政府事务,这是宰相的责任。但是没有人敢违反明太祖从不设立宰相的祖传戒律,所以他不得不避开宰相的名字,称之为“内阁”或“阁臣”。
明成祖建立内阁时,内阁大臣的级别较低。在仁宗,内阁大臣的级别提高了。除内阁官职外,还增加了尚书、三公、三孤和六傅的头衔。虽然内阁大学士只有五品,但在加上尚书头衔后,这个品级就上升到了两品。此外,大臣是负责某一制度的真正职位,内阁大臣的实际权力大大增加。
“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他们是正一品。“三孤”是少师、少傅和少保,他们都属于从一品。“六傅”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正二品。一旦内阁的大学士有了这些官阶,他们的价值将翻一番,官员的品级直接上升到顶级官员之列。
在这一点上,内阁大学士有三重身份。“内阁大臣”是皇帝的心腹,决定与皇帝维持关系。第二个是尚书,具有六部高级官员的行政地位。三是指公、孤、傅,他们的官职达到最高水平,甚至与勋贵并列。
宣宗宣德年,内阁“票拟”的权力是由制度层面决定下来。“票拟”是指代表皇帝起草诏令。对于提交的奏章,内阁学院的大学士首先用墨水笔代替选票上皇帝的圣旨,然后提交给皇帝批准。这就是“票拟”。
在皇帝收到内阁的“票拟”后,他要么下令“改票”要么“依票”,皇帝的回复是由执笔太监撰写的。由于用的是朱笔,所以被称为“批红”。然后锦衣卫会将这六个部分分发到六科给事,然后交给这六部处理。票拟权就是政府事务的决策权,内阁的票拟权实际上是宰相的权力。因此,内阁大学有“外相”的名字,而拿着笔的太监有“内相”的名字。
由于内阁票拟权和太监批红权的形成,当皇帝年轻或懒惰时,朝廷的权力要么掌握在拥有票拟权的内阁大臣手中,要么掌握在拥有批红权的太监手中,并为票拟权和批红权组织了激烈的政党斗争。这也是明中叶以后党内持续斗争的原因。
相似回答